黄河源的湿地与湖泊。本报记者 才贡加 摄本报讯 (记者 杨红霞) 11月21日,“‘十四五’发展成就”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就“十四五”期间三江源国家公园以高水平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生态保护修复及其生物多样性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作相关发布。
三江源国家公园自正式设园以来,投资15亿元,实施完成黑土滩、黑土坡、沙漠化“两黑一沙”治理,以及封山育林、人工种草、草原有害生物防控、湿地和雪山冰川保护3100多万亩(1亩约合0.0667公顷)。第三方评估结果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原植被返青期提前,黄枯期持平,生育期延长;草地植被综合覆盖度为36.8%,比试点前增加8.6%。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升,水源涵养服务能力指数为92.6,比试点前增加21.8;湖泊面积整体扩张,大于30平方公里的典型湖泊总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黄河源头玛多县湖泊数量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千湖之景”再现黄河源头。
降水量较多年平均偏多16.6%,地表水资源量较多年平均偏多33.7%,每年为下游提供900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30个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全部稳定达到Ⅱ类及以上,其中Ι类水质比例接近40%。河湖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好转。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4种,陆生脊椎动物72科270种,鱼类40种,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陆生野生动物种群持续恢复,藏羚由濒危降为近危,雪豹由濒危降为易危,兔狲、藏狐、白唇鹿、野牦牛频频现身,黑颈鹤、金雕、大鵟、猎隼、胡兀鹫翱翔蓝天。水域水生生物基本处于原始状态,保存相对完整,长江源头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等级为“良”,生态系统日趋健康稳定。
三江源国家公园于2021年10月12日正式设立,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700米,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全国首批、提名首位的国家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