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赵红旗 □ 本报通讯员 黄鑫迪 田颖 在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的北舞渡镇贾湖村,贾湖遗址的考古发现,将中华文明创下11项“世界之最”。11月12日,漯河市两级检察机关干警代表在贾湖遗址博物馆内聆听一线考古专家的讲解后感叹道:“检察、行政、社会力量共同发力,就能守护好中华文明瑰宝。” 这场以“贾韵农心 守护非遗”为主题的漯河市检察机关“三结三联促六新”(“三结”即结合一体化履职,结合业务、案件、质量管理,结合检察建议;“三联”即内部联、上下联、内外联;“六新”即焕发党建新活力、构建党建新格局、持续转变新理念、推动检察新发展、打造融合新样板、丰富发展新路径)活动,既是一次穿越千年的文化探访,也是全市检察机关以党建引领业务、用法治守护非遗的一幕。 “从贾湖遗址的文化守护到民生领域的权益保障,从内部协同到内外联动,全市检察机关通过机制建设让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依法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责,自觉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漯河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杜永召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跨部门支部结对联建后,金融犯罪案件办理的协同难题终于有了突破口。”漯河市检察院经济犯罪检察部负责人王晓东的感慨,道出了内部联建的实效。 针对部门协作壁垒,漯河市检察院推行“跨部门支部结对”机制,围绕检察履职协同需求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党课与业务融合研讨的方式推动党员干警“讲政治”与“精业务”双向提升。在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方面,相关业务部门联合组建“党员检察官办案团队”,既依法打击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又为企业提供精准法律服务,针对经营与管理方面的漏洞提出检察建议,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漯河市检察院积极打造“党建+管理”模式,以先锋创建为载体,在两级检察机关建立“党员骨干+业务能手”双组长案件质量评查机制,将党建要求转化为可量化的办案标准,形成“评查—反馈—整改—提升”闭环,评查结果直接与党员评优、党支部定级挂钩,推动党建与业务管理同频共振。 “全市两级检察机关民事业务条线成立党员数据分析小组,常态化开展生效裁判监督线索大数据集中分析,实现数据共享、模型联合开发。”杜永召举例说,今年以来,全市民事业务条线应用数据模型53个,发现案件线索65个,实现精准监督。 如今,漯河市两级检察机关将业务管理、案件管理、质量管理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实现案件受理、流转全程实时监控,对超期办案、程序违法问题自动预警,让流程监控从“形式化”转向“实质化”,党建引领下的管理效能持续释放。 “校园周边违规售烟问题解决了,我们更放心了!”家长们的感受,得益于漯河市检察院联合教育、民政、共青团、妇联等单位党组织开展的“法治进校园”活动。 漯河市检察院以“党支部联建+业务交流”为纽带,主动与教育、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单位党组织携手,构建司法保护协作机制。在规范司法执业环境领域,漯河市检察院民事检察党支部指导基层检察院民事检察党组织与各律师事务所党支部开展联建活动,对社会团体违规推荐公民代理行为进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