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平常如何自我对话?总是鼓励自己,还是总在脑海中“唉声叹气”?心理学中有一个说法是,人可以用语言构筑自己的现实。我们的语言会影响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上什么样的人生。
也就是说,一些看似寻常的“自言自语”,很多时候会成为情绪的开关、内心的镜子,悄悄塑造着我们的情绪、行动,甚至影响生活的走向。
不仅如此,语言有时还会通过自我暗示左右你的行为,塑造你和他人的关系。所以,要对语言有敬畏之心,同时,也要让自己的话语积极起来,更多地让这种暗示成为我们前行的助力,而不是绊脚石。
可以说,改掉负面的“惯性用词”,换一种更温和、更积极的方式自我对话,是一种让自己加速变好的良方。

几个调整语言的方法
让人生越来越顺
网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些成大事的人,总是拥有超常的热情和自信?心理研究者的一个回答是:这其中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他们用语言重塑了自己的人生。换句话说就是,真正成大事的人,往往拥有积极且坚定的语言系统。
常对自己说“我很好”“我可以”的人,人生真的会很顺利。所以,想要让人生变好,让日子“顺”起来,第一步,就是调整你的语言表达方式——
01 只描述事实,不主观评判。
比如,当我们说,“这次考试考得太差了,我真是一个没用的人”时,我们就在潜意识里将“没考好”这件事和“没用的人”嫁接在了一起。我们无意间给自己贴上标签,这些标签就像无形的框,限制了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也阻碍了改变的可能。
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可以尝试用更客观的话语来描述事情,比如:“这次考试中数学大题没做好,语文古文掌握得不牢……这些都构成了扣分因素,导致成绩不理想,后续这些知识点应该强化,但这意味着我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当你学会只描述、不评判,就不会轻易给自己贴上标签。因为失误只是暂时的事,它并不能定义你这个人的全部价值。比起这些,后续的改正和进阶才是更重要的。

02 学会讲述清晰而具体的指令。
想象一下,当一位父亲带着吵闹的孩子们回家,路上孩子们打作一团。父亲说:“不许再吵了!”然而孩子们好像并未听懂。这很正常,因为只要你代入孩子的角度就会发现,他们在这个指令中收获的是“不准”,却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所以,当前场景我们需要一个更具体的指令,比如,“现在我们来玩个‘安静猎人’的游戏,目标是在我们到家之前,谁能像猎人一样保持最安静、最专注的状态。”相信这样一来,孩子们会更容易安静下来。
这就是清晰、具体的语言的魔力。
此外,在自我对话中,我们也可以使用这个方法,把语言从“停止旧行为”,转变为“开始新行为”。
比如把“不要紧张”,换成“放轻松,现在开始深呼吸3次”;把“别再拖延了”,换成“现在就开始第一个小步骤”……当语言变得清晰、具体、可执行,你就不会一直陷在情绪的漩涡里打转,再难的事也能在行动中一步步化解。

03 让语言变得“柔软”
有时候,我们为了激励自己,会说“我必须”“我一定要”。然而,这样强制性的语气,反而容易让人感到压力和束缚,仿佛做不到就是失败,无形中把任务变成了“威胁”,让自己充满心理负担。
不妨试着用更轻松的方式描述任务,比如将“我今天一定要跑完5公里”,换成“我今天试试能不能跑5公里”;将“这个月我一定要读完这本书”,换成“这个月读这本书看看”。
当语言柔软了,心态也会变得从容,行动起来也更加轻盈。
04 让自我对话积极起来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积极的语言,其实是在重构我们的心理环境;每一次正向表达,都是在为大脑铺设一条乐观积极、解决问题的神经通路。
当我们的语言积极起来,心态自然也就充满阳光,很多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我们眼前很多的障碍其实是自己设置的,当心态变化,你会随之发现迷雾消散,人生的道路宽阔而敞亮。不仅如此,这条路,还会随着你每一次的积极自我对话,越走越顺。

积极思考其实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改变语言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当你开始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语言,实际上也是在夺回对自己人生的主导权。用心理学上的“自证预言”来说就是:你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不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行动,最终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就像史铁生描述的:“我总觉得好运气在等着我,总觉得有什么新鲜、美妙的事向我走近了。”
我们的未来从来捏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的人生也经由自己去塑造。你怎样看待世界,世界就如何回馈你;你怎样面对生活,生活就呈现何等色彩。
所以,千万不要小瞧语言的力量,多说有利于自己的好话,你的人生就会越来越好;多去积极地思考,你的未来也会越来越顺。
文 | 央视新闻《夜读》整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