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电力新闻网)
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中国能源新闻网记者 王可
当冬日寒风掠过神州大地,从雪域高原的藏式民居到江南水乡的白墙黛瓦,从北方城市的林立楼宇到乡村庭院的袅袅炊烟,一场以“清洁化、智能化、多元化”为核心的供暖变革正悄然铺展。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清洁供暖已成为守护民生温暖、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
今年供暖季,多家能源企业密集发力,在新能源供暖、智慧热网、天然气保供等领域推出系列创新举措,推动清洁供暖呈现规模化、智能化、多元化的全新格局。
多元供热织暖网
清洁供暖正迈入多元协同、精准施策的新阶段。各地能源企业突破“煤改电”“煤改气”的单一路径,因地制宜构建起“一域一策”的复合供能体系,让清洁热源跨越地域与气候差异,精准送达寒原山川、城乡巷陌,织就一张覆盖广泛、响应灵活的温暖网络。
在山东海阳,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暖核一号”项目迎来第七个供暖季。作为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能供热商用工程,该项目正持续为海阳、乳山两地40万居民、1300万平方米区域输送零碳热源。从园区试点到县域覆盖,再到跨市供热,“暖核一号”不仅形成了三类可复制推广的标准方案,更实现了从示范到推广的跨越,为我国北方清洁供暖开辟出全新的技术路径。
与此同时,工业余热也在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推动下“变废为宝”,成为城市供暖的“第二热源”。以“聊热入济”工程为例,一条总长约150公里的南北输热管网,即将把电厂、钢厂等工业环节的富余热能引向济南城区,预计建成后供热能力达1亿平方米。每个供暖季可节约标煤129.8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56.4万吨,其生态效益约相当于4个塞罕坝林场的年固碳量。
而在更细微的供热末梢,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能”)则为其装上了“智慧大脑”。在中国华能大庆热电公司的调度中心,智慧平台实时监测46座换热站的运行参数。依托AI负荷预测技术,系统可提前6小时调整供水温度,在寒潮来袭前主动响应,确保居民家中温暖稳定。这种“感知—预测—调控”一体化模式,不仅守住民生温度,更推动系统能耗下降超过15%,实现了“温暖”与“高效”的双赢。
清洁热源越山河
曾经,供暖是北方冬季的“专属课题”;如今,随着南方供暖需求提升、农村市场激活,能源企业正推动供暖版图从“北稳南扩”走向“全域覆盖”,让清洁温暖跨越地理界限,走进千家万户。
在北方,集中式清洁供暖正在按下“加速键”。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今冬地热供暖能力突破1.26亿平方米,创下历史新高,服务范围覆盖全国11个省市的70余个地区,惠及超过120万户居民,预计全年可减排二氧化碳近620万吨,以零碳热源温暖大地。
与北方集中供暖形成互补的是,南方市场的崛起为清洁供暖注入新活力。针对长江流域“湿冷刺骨”的特点,各类分布式供暖方案竞相涌现——从灵活便捷的户式天然气供暖设备,到高效节能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均以“分户安装、模块运行”的方式精准适配南方居住分散、间歇采暖的实际需求。数据显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热泵、燃气壁挂炉销量近年增速显著,分布式清洁供暖正从“小众选择”变为“主流趋势”,让南方地区也能拥有“恒温过冬”的幸福感。
而在城乡供暖均衡发展的进程中,农村市场的深耕让清洁供暖的民生底色愈发鲜明。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北方农村累计完成清洁取暖改造超4000万户,创新模式层出不穷:青海湟源的“阳光房”将光伏与农房结合,白天发电、夜晚供暖;河北馆陶的湖底储热项目,利用湖水调节温度,为周边农户提供稳定热源。这些本土化方案不仅温暖了农户,更带动民宿、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让清洁供暖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暖流惠及千万家
清洁供暖的持续推进,正在绘就一幅环境、民生与经济协同共进的温暖图景——蓝天常驻、百姓受益、产业激活,一场多赢的绿色变革悄然成形。
环境效益的提升肉眼可见。随着北方“煤改电”“煤改气”规模扩大,“供暖季蓝天”成为常态。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为例,截至11月10日,其储气库群已完成本年度注气任务,注气量同比增加8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降至29.3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16.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步提升,清洁供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生温度也在实践中切实提升。各地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与模式创新,为清洁取暖普及铺平道路:烟台市福山区推进空气能热风机改造,包头市完成9万余户居民燃煤散烧整治,逐步建立起“政府补贴建设、用户承担运行”的可持续机制;西藏等地探索的特许经营模式,让居民无需投入建设资金,仅需按标准缴纳取暖费,就能享受清洁热源,真正实现“用得起、用得好”。
产业活力的迸发更添新动能。智慧供热平台带动了一批数字化能源服务企业兴起,燃气供暖设备拉动了相关制造产业链,农村清洁取暖项目也为当地创造了安装、运维等就业岗位。《中国智慧供热未来展望》报告预测,到2030年,我国清洁能源供热占比将超过50%,单位建筑面积供热能耗持续下降,产业发展前景可期。
从北方城市的集中供热网,到南方家庭的分布式设备;从AI调度的智慧热网,到农村的“阳光房+”新模式——清洁供暖已不再是单纯的环保工程,而是关乎民生福祉、产业升级、区域协调的系统工程。随着技术持续突破、模式不断成熟与服务网络全面拓展,清洁供暖将在守护蓝天与温暖万家之间,书写出愈加精彩的绿色答卷。
责任编辑:于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