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亮”更要“里子实”


(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郑勇钢

  有的地方精心打造“智慧门面”,但漂亮的和炫酷的大屏主要用于接待来访参观,平时基本处于关闭状态;有的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建成后就停用,或未有效运行,变为“僵尸”平台……记者在基层走访发现,一些地方在推进政务服务提升过程中,把新技术当成门面和摆设,出现重形式轻实效倾向。

  在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背景下,各地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政务服务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在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服务体验和治理效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个别地方智慧政务建设未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面子工程当成了政绩亮点,把硬件堆砌等同于服务提升,单纯追求有没有,忽视了好不好用,以完成上级考核任务、凸显数字化转型政绩为导向,导致建设方向出现了偏差,离为民、便民、利民的初心越来越远。

  面子工程的荒诞背后,藏着值得警惕的里子问题。其一,政绩焦虑催生短平快思维。在一些干部眼里,“建个豪华大厅”“上套智慧系统”,看得见、摸得着,上级检查时能“露脸”。其二,考核导向导致服务错位。不少地方的政务服务考核,还停留在看台账、看数字的层面,注册率多少、上线事项多少、大厅面积多大……这些冰冷的指标,成了基层干部的硬压力。其三,技术崇拜引发人本缺失。有的地方搞智慧政务,总觉得技术越先进越好,却忘了技术是为群众服务的。

  如今,群众办事的种类在增加、要求在提高,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是大势所趋,政务服务部门增设相应的软硬件设施顺理成章。但是,没有厚实的“里子”做基础,所谓的“面子”也只是金玉其外,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和群众的检验。智慧政务的初衷,从来不是看起来有科技感,而是用技术实现服务效率的跃升、群众体验的优化,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政者,正也”,智慧政务的核心在于求真务实。一方面,要做好适配,让服务跟着群众需求走。服务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他们的需求不应被忽视。另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让服务盯着痛点改。群众的烦心事,就是政务服务改革的着力点。政务服务不是秀给别人看的,而是办给群众用的。只有把群众的痛点当成改革重点,才能真正赢得群众认可。

  智慧政务不应是面子工程的数字化升级,而是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多在实效上用功、少在形式上费劲,做好政务服务的“里子”,让“智慧门面”真正发挥实效,方能更好服务公众与社会,实实在在为群众排忧解难。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