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亩菜地受影响,“免费采捡白菜”真相水落石出,怎样避免闹剧重演?


(来源:上观新闻)

11月17日,赤峰市松山区发布《关于网传“免费采捡白菜”事件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详细介绍了“免费采捡白菜”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相关责任人已依法得到惩戒。一纸通报的意义不仅在于说明真相,更应当成为前车之鉴。因为从通报可以发现,这场由指尖轻率引发的闹剧,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网络传播中真相缺失的多重隐患,更向网民、媒体乃至整个社会抛出命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守护真相?又如何避免成为闹剧的导演或助推者?

从通报看,让赤峰市松山区380亩菜地陷入混乱的“免费采捡白菜”消息,从网民黄某某的一条随手拍“生活分享”视频开始发酵。所以,对普通网民而言,此次事件最深刻的警示在于提醒大家,网络不是“随口一说”的自留地,“所见即所得”并不靠谱,不仅藏着认知陷阱,还可能像蝴蝶效应那样,引发轩然大波。

在本次事件中,首发视频的黄某某只是看到3位老人采捡白菜且无人制止,便主观臆断“白菜免费捡”,发布视频并介绍具体位置。这种将碎片化观察等同于事实的行为,并非个例——在景区看到游客争执就冠以“地域歧视”;在路边看到车辆剐蹭就断言“谁弱谁有理”;在商场看到高定价商品就认定“斩客”“欺客”……类似的“现场速报”在社交平台屡见不鲜,可它们中的不少经过进一步核查,都会发现存在事实偏差。

要知道,“看到的并不是真相”。有的网民以为自己是“见证真相”,却忽略了视角有局限;更有甚者,流量至上,即便知道事实并非看到的那么简单,也不求甚解,而是手指一滑,“发了再说”。而对那些跟风点赞、转发乃至用自己的解读、AI生图等方式进行“二创”的自媒体,更是没有底线,完全沦为流量的奴隶,为闹剧煽风点火,直至影响公共秩序。

网络空间的每一次发声都自带传播力,即便网民只是想分享“生活见闻”,也应当守住“先求证再发布”的底线,这既是对他人权益的尊重,也是对自身行为的负责。毕竟,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法律不会因“我以为”“我跟风”就豁免当事人的责任。黄某某被治安处罚的结果,正是对“主观臆断”“流量至上”心态的纠偏。

比网民轻率更值得警惕的,是媒体作为“真相把关人”的失职。在本次通报中,有官方媒体被点名批评。记者刘某某仅联系两名转发视频的网民、未到现场核实,便发布“可免费砍白菜”的报道,这一行为堪称媒体失实的典型样本。

媒体的核心价值在于“传递真相”,而真相从来不在转发的聊天记录里,也不能靠网民口述,而在一线走访核查、多信源的交叉求证中。如果刘某某能到菜地走访,能与种植户、土地租赁户面对面,就不会发布“免费采捡白菜”的假消息。这种省略“基层求证”环节、将“网民说法”等同于“新闻事实”的做法,最终误导群众,也砸了自身的公信力。

一段时间以来,媒体传假乃至造假的案例并不少见,包括上海也因为部分媒体的核查失实而成为谣言主角。有些媒体,包括部分官方媒体的新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仅仅凭借网帖发布者的IP地址显示在上海,就轻率判定网民所记录的“事件”发生在上海,把地域标签当作引流工具。至于网民的记录是否属实,以及最基本的“是不是发生在上海”,相关媒体都不进行核查。这种行为的本质与自媒体无底线“蹭热点”没有区别。

可见,网民不能盲目相信所有的“媒体报道”,也要有“交叉验证”的意识。比如,看到“免费采捡”的新闻,不妨查查政府部门是否有相关通知;看到情绪激烈的网帖,不妨想想是否是“片面之词”;对于那些非本地媒体发布的本地信息,更要看看本地媒体是否有相关报道……在信息多元的今天,“兼听则明”不再是期待,而应成为必备的数字生活技能。只有不盲从、不迷信,浏览多方信源,才能跳出信息茧房,避免成为失实信息的受害者与传播者。

“免费白菜”引发的闹剧,可以说是一场以“如何避免造谣、传谣”为主题的公开课,让每一个网络冲浪者看到,真相不是“随手发布”的廉价品。只有拒绝流量诱惑,坚持现场求证,审慎跟风转发,网络空间才能告别闹剧。

原标题:《辟谣快评:“免费采捡白菜”真相水落石出,怎样避免闹剧重演?》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任翀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