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讨|民办高校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


(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黄播

推动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贯彻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是民办高校面临的一项时代课题。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为时代新人的培养提供多维递进的支持体系,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学生价值生成的育人新模式,将德育元素深度嵌入专业课程之中,才能为新时期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注入强劲动力。

推进主体建设,保障课程思政建设高效推进。教师作为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主力,其理论储备、思想认识、人格魅力、道德品质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式发展至关重要。锚定这一关键主体,加强队伍培育,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助力其坚守在思政引领、价值导向、人格培育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一环。聚焦队伍建设,深耕素养培育。其一,课程思政建设重在价值引导,思政引领力、理论阐述力、话语表达力是教师扎实理论储备的外在表现,应培育教师理论素养、认知结构,助力其修炼“内功”,强化课程思政师资保障。民办高校应面向全体教师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的理论宣讲、知识培训,构建覆盖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周期的理论知识供给体系,助力其涵养理论素养。民办高校还应为教师的自我提升、自我教育提供全方位支持,采取设立专项教育基金、加强正面典型选树等手段鼓励其进行在职学历提升、访学进修。同时,民办高校还应建立健全动态监测体系,加强定期考核,以实现对教师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的持续监测,从而促使其养成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的学习习惯。其二,课程思政建设价值引领的关键是将枯燥、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学生读得懂、听得进的内容,这对教师的策略选择、方法优选、理念革新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应培育教师课程思政技能、理念,助力其提升理论知识运用和转化能力。采取集体备课、教学观摩、集体课研、主题沙龙、结对帮扶等方式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专业教师与专业教师间的交流互动搭建必要的平台,使其在多元化的培训活动中逐步掌握需求侧供给手段与技能,学会从学生端着手进行案例挖掘、资源选取、教学设计、情境营造、道理阐述,助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其三,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应加快敦促教师由供给端转向需求侧,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的有机统一。为促成教师主体的理念变革,民办高校应通过调整评价转向,构建由教师“教了什么”转向学生“学到什么”的成果导向评价机制,在结果性测验的基础上从学科竞赛、志愿服务、学术研究、作业反馈、课堂表现等维度考察学生的实际获得,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融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反馈、专家评估等多主体的反馈意见,从而引导评价走向,助力教师从学生本位调整教育供给。同时,组织开展案例导学、故事导学、启发式教学、年轻态叙事话语等新型教学方法专题培训活动,助力教师科学实施思政导学。

优化资源供给,深耕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内容建设,是激发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活力,是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实践路向。因此,民办高校应注重深耕内容建设。深挖思政元素,强化资源建设。课程思政重在资源建设,民办高校应组织专业团队全面梳理专业课程内容,找出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间的融通点和契合点,同时结合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将挖掘到的思政元素加以渗透,从而构建协同融合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以打好课程思政内容根基。一方面,对思政元素进行系统整理,并建立专门的课程思政资源库。民办高校应加强与其他民办高校、公立高校、文化机构的合作交流,打造课程思政共同体,组建跨部门、跨区域的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和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在深化校际、校地合作中全面推进资源共建共享。按照不同的专业类别和课程设置,细分思政元素,建构起囊括案例素材、思政元素、教学设计、优质课件、示范项目、课程标准、理论研究等多个内容板块的资源体系,为后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内容支持。另一方面,将挖掘的思政元素加以合理运用,将其巧妙渗透在专业课程中。例如,在概述类专业理论课程中,注重在梳理专业课程的发展脉络、知识体系建构的过程中,结合学科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融入思政元素,还可结合行业背景、就业前景、职业精神等融入思政元素。具体而言,在物理学发展史中科学家身上所具有的科学家精神、家国情怀,建筑学发展史中建筑家身上所表现出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及文化传承自觉等都是课程思政的宝贵素材。在实践类专业课程中,可在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讲解实践规则、实践要求等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规则意识和协作精神;通过引导学生以专业所长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中主动作为,积极贡献青年智慧,引导学生将小我自觉融入大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自觉。另外,注重资源的创新利用,在常规性导入模式的基础上紧跟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充分运用各类在线教育平台、融媒体平台等推广课程思政金课、精品微课等,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同时,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赋能下构建基于学生认知规律、接受特点、学习偏好的课程思政精准供给模式和个性化教育模式,显著增强课程思政育人实效。

加强文化浸润,释放校园文化空间的育人价值。以课程思政建设为着力点,强化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除课堂教学外更为关键的是要构建一种可持续的文化浸润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对其理念层面、精神层面、价值观念层面的常态长效培育。因此,重视文化育人资源的整合统筹,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广度、深度,也是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一环。强化人文关怀,创设文化育人氛围。基于校园文化地标的以文化人工作的开展。依托校史馆、图书馆、展览馆等组织开展常态化的校史教育、思政教育、文化活动,打造“移动的课程思政课堂”,助力学生强化政治认同和使命自觉。基于校园公共空间的以文育人工作的实施。在公共空间增设课程思政相关的主题浮雕,利用宣传栏、橱窗、文化墙等展示以红色文化、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等为主题的案例素材、历史故事、榜样事迹、名人名言,积极打造与课程思政理念相一致的文化步道、园林景观、建筑楼宇,让学生在长期的熏陶中内化价值认同。基于学生社团构建起的文化育人生态。用好学生社团,将学生社团打造为思政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等为一体的重要平台,助力学生社团向品质型转变。研究型学生社团常态化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相关的实践调研活动;思政类学生社团常态化组织开展党建团学活动、志愿宣讲活动、文化创意活动、参观研学活动;学术科技类社团常态化组织开展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竞赛、专业知识讲座等;公益服务类社团组织学生赴社区、街道、乡村、工厂车间等基层一线开展志愿服务、专业实践,积累实践经验的同时还可强化社会责任;文娱类学生社团可以理想信念、践行时代使命、贡献青年智慧、文化传承等为主题,策划开展社团文化节系列活动,让青年学生在红歌竞唱、情景朗诵、舞蹈展示、话剧表演中展现青春活力,诠释青年担当。

本文系2024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海洋强国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研究”(编号:Z31003.24.0202.01)。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