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德国汉堡港口与物流股份公司旗下汉堡港CTT集装箱码头景象。 新华社记者 张 帆摄近日,欧盟统计局公布初步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今年三季度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2%,略高于市场预期的0.1%,也高于上一季度的0.1%。同期,欧盟GDP环比增长0.3%。从同比来看,欧元区经济增速从二季度的1.5%放缓至1.3%,欧盟经济增速从二季度的1.6%放缓至1.5%。虽然增长仍在推进,但温和增长、动力不足的特征越发突出。
欧元区内部经济表现分化明显。今年三季度,德国GDP环比零增长;法国GDP环比增长0.5%,创近年来最快增速;西班牙GDP环比增长0.6%,意大利同样停滞,葡萄牙当季以0.8%的环比增速位居前列。而在整个欧盟范围内,瑞典以1.1%的环比增速领跑;相反,立陶宛环比下降0.2%,爱尔兰和芬兰也各下降0.1%。
数据表明,尽管欧元区整体避免了衰退,但增长结构极不均衡。法国、西班牙等南欧国家依靠旅游业和部分制造业恢复带动增长,而德国等工业主导型经济体因出口疲软而陷入停滞,形成明显的“南强北弱”格局。
作为欧盟最大经济体,德国经济持续低迷成为拖累欧元区增长的关键因素。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德国固定资本投资有所增长,但出口下滑抵消了内需改善的积极效应。能源成本高企、外部需求疲软,以及美国提高部分进口关税等因素,使德国制造业承压,汽车、机械和化工等传统出口支柱行业均出现放缓。
德国经济研究所(DIW)指出,当前德国经济的最大挑战在于“需求结构性转变”。一方面国内投资不足,另一方面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使其出口优势受限。尽管德国政府近期宣布将加大基础设施与绿色能源投资,但短期内仍难以扭转经济疲态。
欧元区经济的疲软不仅体现在生产端,也体现在需求端。虽然通货膨胀率已有回落迹象,企业和居民信心略有恢复,但高借贷成本以及由于此前通胀冲击导致的购买力下降等,使私人消费和投资仍未全面回暖。此外,从投资端看,能源与劳动力成本仍高于疫情前水平,叠加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增加,使企业普遍保持谨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连续数月处于收缩区间,工业活动依然疲弱。
外部环境方面,美国此前实施的关税政策及欧元汇率走强,令欧洲出口行业雪上加霜。不过,今年下半年美欧贸易关系出现缓和。8月21日,美国与欧盟发表联合声明称,已就一项贸易协定的框架达成一致。根据协议,欧盟将取消对美国所有工业产品的关税,并对包括坚果、乳制品、新鲜及加工果蔬产品、加工食品、种子、大豆油及肉类产品等在内的美国水产品及提供优惠市场准入;而美国则承诺对大部分欧盟输美商品设定15%的关税上限。尽管如此,该协议并未彻底化解分歧。美方对欧盟钢铁和铝产品征收的50%关税仍然保留。欧洲企业界普遍认为,虽然协议减少了贸易不确定性,但无法根本缓解出口压力。
过去几年,欧元区高通胀与紧缩政策叠加,经济一度处于停滞边缘。随着通胀回落、欧洲央行进入降息通道,各国政府正尝试通过财政刺激和公共投资提振增长,然而,受债务水平高企与财政规则约束影响,欧盟整体的政策空间依旧有限。
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安永发布《欧盟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5年欧元区GDP增速将达到1.3%,2026年将放缓至1.1%。报告指出,贸易摩擦与投资疲软仍是拖累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若德国的财政扩张政策及欧洲央行的宽松举措能够有效刺激需求,预计到2027年,欧元区经济增速有望回升至1.6%。欧洲央行最新预测也显示,2025年欧元区经济预计增长0.9%,2026年预计增长1.1%,2027年则预计增长1.3%。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近期表示,未来货币政策将“谨慎而渐进”,以平衡通胀与经济增长。
总体来看,欧元区三季度0.2%的环比增长虽略超预期,却难掩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制造业持续低迷、出口受挫、消费复苏缓慢,加上财政空间有限,使欧元区经济如同一列在缓坡上爬行的“低速列车”。未来两年,随着欧洲央行逐步放松货币政策、通胀进一步回落以及部分行业恢复,欧元区或将迎来温和复苏,但若全球需求继续疲弱、地缘冲突升级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欧洲经济仍可能长期徘徊在低速增长的区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