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黔东南从江县东朗镇孔明梯田。 (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遵义市红花岗区海龙镇贡米村贡米坝水稻高产示范田丰收景象。 蹇广宏 摄邓钺洁 杨小友 刘悦
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粮油生产再获丰收,特色产业优势不断扩大,农业科技装备水平迈上新台阶,“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有效推进,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贵州农业农村现代化程度正不断提升,“三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十四五”时期,我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势头。2024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2971.6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56元,分别较2020年增长4.7%、8%,城乡居民收入比收窄至2.8∶1。
“米袋子”充盈 “菜篮子”稳定
毕节市金沙县岩孔街道金白社区水稻百亩方高产示范点实测亩产850.55公斤……11月12日,金沙县2025年水稻百亩方高产示范点创建工作总结会上,金沙县农业农村局公布这一喜讯,现场一片欢腾。
水稻增产丰收,源于农技专家倾情服务。今年初,金沙县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农技人员联动省级专家、农技特派员,及市、县、乡级农技人员,组建水稻高产技术攻关团队,创建金沙县百亩方高产示范点。示范点以“四良”融合模式,种植泰丰优79、宜香优2115等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统一供种,统一技术培训,统防统治,为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村民张发祖家4亩田成为“试验田”,改种泰丰优79,在农技人员指导下,缩小间距,提高水稻栽种密度。
“今年水稻丰收,每亩田产量比以前高,科技种田就是好。”张发祖说。
田间精心指导、技术赋能,水稻单产总产实现双提升,秋收迎来稻谷满仓。
地为粮之本。走进金沙县茶园镇敦丰社区高标准农田,道路四通八达,水渠流水潺潺,田地里,嫩绿的油菜苗“铆足劲”生长。
“以前土地零散,水渠年久失修,灌溉无法保证,大多将水田改成旱地作物。”村民周朝军站在机耕道上,望着层次分明的田块,感慨地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由小块变成了大块,水渠修缮、道路硬化,大型机器下地作业,三轮车直接开到地头,种地更方便,效率更高。”
该项目覆盖649.53亩,通过“小并大”整合零散梯田,同步配套建设完善的排灌系统,实现土地平整化和渠系畅通,目前,已种植大葱、折耳根、油菜等作物。
在安顺市平坝区羊昌乡稻香村,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千亩“小田变大田”。农户尹祖莲今年种植2亩多水稻,亩产量比去年增加100多斤。
“十四五”以来,我省一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单产、油料产能、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四大工程”,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90万亩,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157万亩以上,2024年产量达到1146万吨,亩产较2020年提升19.7公斤。“菜篮子”供给能力提升,2024年肉蛋菜产量分别较2020年增加40.2万吨、26.7万吨、625.2万吨。
温暖生根 幸福敲门
早晨7点,遵义市湄潭县黄家坝街道田坝社区就业帮扶车间人声鼎沸,50岁的田坝社区搬迁群众姚光芬麻利地将一大袋辣椒放置在自己的工位上开始分拣。“一天能拣20斤到30斤,多的时候能拣40斤,赚点零花钱,觉得很满足。”
尽管天气渐冷,辣椒分拣车间却格外热闹。百余名工人坐在车间里,面前堆放着待分拣的干辣椒。他们的工作是去除辣椒把,装袋入库,同时挑出杂物和次品。现场有说有笑,气氛融洽。
“送完孙子上学,利用中午时间来这里做点事,和姐妹们聊天,很热闹。”搬迁群众王琳在接送孙子之余,也来到辣椒分拣车间,让空闲时间变得充实而有价值。
今年,田坝社区盘活闲置门面,引进两家辣椒粗加工企业,平均每日带动上百人次就业,让群众在“家门口”端稳就业“饭碗”。
作为湄潭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田坝社区以“短链轻工”产业为主导,现有服装加工厂、辣椒粗加工厂等多个适合搬迁群众灵活就业的场所。
发展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途径,除了在产业兴旺等方面着力,加强脱贫地区社会建设,提升脱贫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提振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等也十分关键。
中午11点半,田坝社区老年食堂准时飘香。李志方和邻居们拿着碗筷,在前台登记并支付4元后,便可享用四菜一汤的可口午餐。“管饱管够,又好吃又方便。”自老年食堂运营以来,社区65岁以上的老人都能在此用餐。
放学后,社区儿童之家里,二年级的于正翔小朋友正捧着一本课外书津津有味地阅读,志愿者小吴在一旁耐心地为其他孩子辅导作业。“我喜欢这里,可以读很多有趣的书,有志愿者哥哥教我做题,还能做手工,特别有意思。”
打造家门口的“温馨港湾”,构建多元化活动矩阵,田坝社区通过不断完善配套服务,稳稳托起社区“一老一小”的幸福生活。
脱贫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脱贫地区面貌进一步改善,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贵州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全面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的监测和帮扶体系,持续巩固提升“3+1”保障水平,深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累计帮助67.9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了返贫致贫的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帮扶车间、公益岗位安置等举措,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330万人以上。
科技装备为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走进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关岭牛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关岭牛种质资源场,牛哞声此起彼伏,牛群争相抢食饲草。
该种质资源场于2023年建成,存栏核心群母牛240头,根据牛角形态、毛色、眼睛等特征分为10个家系,建立起完整的系谱档案,并对核心群种牛进行精准监测,确保每一头种牛的遗传信息清晰可溯。目前,已采集出生、断奶等相关生产数据124头。
通过关岭牛种质资源场,增强了关岭牛基因纯合度,确保遗传性状的稳定性,为关岭牛品牌升级注入硬核科技支撑。
科技浪潮,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在黔东南州天柱县邦洞街道龙章村油茶林里,天柱县绿禾农资日杂有限公司3名操作员,专心致志操控无人机,吊装、起运、飞行,沿着设定的飞行路线,将一袋袋油茶果运往集中点,改变了过去肩挑背扛的采收方式。
“一台无人机一次运输100多斤,来回两分钟,告别以往人工肩扛的辛劳。”天柱县绿禾公司副总经理潘振兴说,以前人工肩扛需走半小时山路,耗时耗力,现在无人机吊运既减轻村民劳动负担,又省时。
铜仁市万山区黄道乡丹阳村李家湾香柚基地,无人机吊运充满科技范,在操作手操控下,无人机吊起成袋香柚,从果林飞往停靠路边的货车上空,货车顶部的自动化卸货设备启动,把柚子整齐码进车厢。
贵州香柚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采摘的50吨香柚,两台无人机6个多小时就运完,比起人工运输,50吨就少花2万多元,省时省力又节省成本。
科技装备赋能,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我省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西南首个粮油试验基地落户贵阳,自主选育的油研2020、威芋5号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品种,康农玉8009获评全国重大新品种,遵义朝天椒、大方皱椒跻身全国十大名椒,三穗鸭、关岭牛等16个地方品种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研发改进一批适宜丘陵山区的新农机,工厂化育苗、无人机吊运、智能化作业成为山地农业新场景,农业社会化服务联结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8%。全省农业科技贡献进步率61%。
让诗与远方扎根乡土
在议事亭畅所欲言,在积分超市兑换奖励,村里的大事小事都能参与——遵义市习水县程寨镇石门村70岁的村民倪正帮在晚年重拾“意气风发”的感觉。
用积分兑换礼品,是石门村“五微”工作法的重要一环。该村组建微治理平台,深入开展党建、法治宣传、德治协商等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通过“党建+积分超市+基层治理”模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人居环境整治等活动的积极性,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也逐步培育了诚实守信、乡风文明的新风尚。
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我省不断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开展高额彩礼、滥办酒席等突出问题治理,探索“车不过十、礼不过百”“合约食堂”等一批乡村治理经验,良好家风、纯朴民风、文明乡风在乡村落地生根。
“干净的厨房、灶台、餐桌和沙发——遵义市凤冈县进化镇黄荆村齐星组村民罗盛旭的家在今年4月旧貌换新颜。他将闲置圈舍改造成厨房,家庭环境显著改善。“现在切菜都有了两块菜板,一块切素菜,一块切荤菜。”罗盛旭说。
今年以来,黄荆村通过“两清两改两治理”让齐星组93户391人的村民小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清理残垣断壁5处,清理乱堆乱放27处,实施改厕6个,改圈11个,改厨6个,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2套,分散污水处理设施42套,垃圾集中收运点3个,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
如今,行走在齐星组,一条条清洁干净的水泥路连接家家户户,一栋栋依山傍水的黔北民居掩映于绿树林间,环绕村庄的菜园、茶园、果园、桑园与铺展村庄的田野包谷、稻谷、辣椒,生长着茂盛绿水的希望。
让乡村既有乡土韵味、又承载诗与远方的理想家园。贵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实施“两清两改两治理”和卫生家庭建设行动,引导农户清乱堆乱放、清残垣断壁,统筹改造一批卫生厕所和养殖圈舍,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生活垃圾,分散化、小型化、生态化治理生活污水,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和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分别达82.1%、57.9%和93.4%。
特色产业竞芬芳
早晨,毕节市七星关区阴底乡高潮村的薄雾还未散去,七星关区汇农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顾尚虎就忙开了,带领工人采挖天麻、培育菌床。
“从8月陆续采收,现在只剩下五分之一咯。”顾尚虎说:“我们主要种植红天麻和乌天麻品种,天麻素含量足,产量高,很受市场欢迎,鲜天麻采挖后直接销往云南等地。”
顾尚虎种植天麻已有6年。2019年,他林下试种3亩天麻,收获时,质量极佳,加上当地的良好政策,更加坚定了他种植的信心,之后每年扩大种植规模,去年,种植面积达1500亩。
“平均亩产量800斤,去年市场价格稳定,每斤20多元,亩产值1.6万元以上。”顾尚虎介绍,去年天麻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
今年,顾尚虎将天麻种植面积稳定在1500亩,成为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随着天麻采挖即将接近尾声,他忙着培育菌床,准备12月中旬下种。
在黔南州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村民杜礼才正在管护刺梨,修剪枝条动作娴熟。
“今年丰产,管护好,希望明年又是丰收年。”杜礼才剪下枝条,笑呵呵地说。
杜礼才种植刺梨已有20多年,面积达100亩,年收入10多万元,早已尝到刺梨发展的甜头。去年7月,在政府资金补贴下,他建立刺梨加工坊,购买生产线,生产鲜榨刺梨原汁,吸引贵阳市及周边游客购买。去年生产刺梨原汁15吨,纯利润10多万元。
今年,刺梨丰收,他家刺梨果成为生产刺梨汁的原材料,从基地采摘运到加工坊直接加工成刺梨汁,顾客纷纷下订单,省外客户通过电话订购。
“今年刺梨汁产量比去年高,尽管市场价格下调,纯利润不比去年低。”杜礼才说。
特色产业竞芬芳。“十四五”以来,我省农业产业蓬勃发展,辣椒、刺梨、李子、天麻、薏仁、太子参种植规模全国第一,茶叶、中药材、猕猴桃全国前三,夏秋蔬菜产业发展成为全国重要主产区。农业产业链持续延长、价值链不断提升,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62家,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产业集群10个、产业强镇65个,大方天麻、遵义朝天椒、关岭黄牛等14个“贵字号”区域公用品牌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
盘活闲置资产 激发乡村活力
走进铜仁市万山区鱼塘乡大龙村,昔日的菊花加工厂不再沉寂,取而代之的是辣椒烘干机的嗡鸣和工人忙碌的身影。一股辛辣香气弥漫空中,标志着闲置厂房已成功升级改造,焕发出新的生机。
大龙村的菊花加工厂一度因市场变动而陷入沉寂,资源闲置不仅造成浪费,也中断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路径。面对这一难题,大龙村积极应变,结合周边辣椒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引入社会资本,对旧厂房实施升级改造。通过修缮厂房、更新设备、优化功能布局,原本单一的菊花加工空间,转型为集清洗、烘干、加工、包装于一体的现代化辣椒车间。
“改造过程虽然不易,但看到乡亲们重新有班上,一切都值得。”大龙村党支部书记聂胜勇说:“辣椒厂每年向村集体支付3万元租金,有力支持了集体经济发展。我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框架结构和可用设施,大幅节约了改造成本,也缩短了投产周期。”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再利用,还更快速激活了就业潜力。目前,基地已稳定吸纳近20名村民就业,人均月增收超过1000元。正在生产线旁熟练装袋的吴大姐说:“从家到厂就几分钟,工资按天结算,既能挣到钱,又不耽误农活和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辣椒加工基地的建成,还带动了大龙村上游种植业的进一步发展。据了解,基地与本地种植户签订了长期收购协议,以每斤1.8元至2.5元的价格收购辣椒,不仅解决了销路难题,也稳定了种植收益,极大激发了农户的积极性。一条“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已初步成型,增强了产业发展的韧性与可持续性。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贵州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聚焦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推动人往基层走、政策往基层倾斜;创新完善设施、招强引优、优化用途、灵活重组、“瘦身”增效、强化服务“六条路径”,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低效资产,全省50万元以上的村达1586个,100万元以上的村达46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