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造”机器人阔步而来


(来源: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盛峥 雷霆

在刚刚结束的2025国际智能与系统会议(IROS)四足机器人挑战赛上,苏州智身科技“钢镚L1”首次亮相就携手曼彻斯特大学夺冠。此前,今年8月,鹿明机器人凭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技术优势,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获群舞赛亚军。这两颗引起行业关注的“新星”皆来自苏州市吴中区。

这还不是全部。不久前落幕的2025苏州吴中太湖经贸合作洽谈会上,魔法原子、鹿明机器人、乐享科技、智身科技、可以科技等“吴中八杰”集体亮相,完整呈现吴中从核心部件、智能大模型到整机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具身智能“吴中军团”向科创高峰发起冲刺。

吴中区工信局局长石燕华介绍,“十四五”期间,吴中锚定“全国机器人产业集群第一区”目标,已集聚“机器人+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1600家,产业规模突破1600亿元,今年有望冲刺2000亿元大关。“吴中造”服务机器人产量已占全国超六成,工业机器人占全国内资品牌七分之一。

在吴中,头部企业加速为“后浪”领航。家用清洁机器人领跑者斩获机器人行业“诺贝尔奖”恰佩克奖,追觅科技跻身全球独角兽,减速器全球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二……53家整机制造企业产出64种、800余款机器人本体,形成“上市公司引领、规上企业支撑、独角兽与专精特新企业突围”的完整生态。

在魔法原子实验室,“苏州重大创新团队”吴长征团队忙着调试新款双足机器人。“关节运动范围最大达320度,最大扭矩超130N·m。”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测试工程师不断调整指令,机器人流畅完成“连续倒地起身”“下腰”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

这家成立不足两年的企业,目前已实现双足与四足机器人量产,核心产品成功切入工业质检、商业服务等核心场景。通过和追觅科技合作,魔法原子机器人进入其智能工厂“打工”,已轻松实现物料搬运、产品检测、点胶等工序。这背后,团队通过采集生产环境中的真实数据,已积累数百万条高价值训练样本。“这些数据还原了真实世界的物理交互,让人形机器人从‘能理解’进化到‘能行动’。”吴长征介绍。

鹿明机器人的发展速度同样迅猛。今年4月落户吴中后,企业仅用两个月就推出两款高性能产品,半年内团队从十余人扩至百人。这支集结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顶尖人才的团队,已研发出全球首个“一秒起身”全尺寸人形机器人、负载50公斤的“具身大力士”及鹿小明AI伴童机器人。

“苏州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不仅给‘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提供了完整零部件配套,也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公司创始人、CTO曹俊亮表示,在吴中区牵线搭桥下,团队正与三菱电机等多家知名企业合作,深度参与其智能制造。

集群效应催生更多创新成果。双子智擎的工业级人形机器人突破四维空间规划与纳米感知技术,具备批量应用能力;可以科技拿下全球家庭陪伴机器人出货量第一,产品覆盖15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从技术到商业的闭环。

推动企业科创力单点突围的同时,吴中还在抓创新生态系统性培育。吴中区科技局党组书记沈斌介绍,通过引入哈工大苏州研究院、浙大苏州智能制造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吴中已构建起多元化创新平台,去年还获批建设首批江苏省未来产业(人形机器人)先行集聚发展试点,落地江苏省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苏州具身智能研究院等“一院三中心”平台,为产业创新提供硬核支撑。

江苏省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训练场内,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碎石路、坡道、台阶上缓步行走,模拟家庭服务、工业生产、医疗康复等不同场景。“初期可支持200多台机器人同时训练。”哈工大苏州研究院院长郭君巍介绍,中心由研究院联合12家高校及企业共建,形成“1+12+X”体系,近200人团队正攻克液压人形机器人、机器导盲犬等新品。

以政策为引、资本为翼,吴中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动力。目前全区已设立39只机器人合作基金,形成163亿元政企联动投资规模,“东吴科技人才贷”等定制化金融产品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成立仅9个月的乐享科技,近期完成2亿元“天使++”轮融资,三轮累计近5亿元,刷新行业纪录;全球泳池机器人领跑者星迈创新9月底完成10亿元新一轮融资,三轮累计获资15亿元,成为资本眼中的“潜力股”。

“让‘做机器人到吴中’成为鲜明的行业标识。”苏州市政协副主席、吴中区委书记丁立新表示,面向“十五五”,吴中将持续推动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融入生活场,从聚链、强链到优链,全力打造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高地。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