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韩宇 “俺不和俺儿闹了,和好了!前段时间给你们添麻烦了!”一场剑拔弩张的家庭矛盾平息后,辽宁省凤城市四门子镇陈小岭村的杨大爷,在镇里工作人员近日回访时,脸上褪去了往日的愁云,笑着道出了心里话。 时间拨回至数月前,杨大爷与儿子因家事闹得不可开交。四门子镇政法办一边联动派出所、司法所工作人员上门摸清症结,一边协调陈小岭村的“老街坊”出面疏导,同时民政部门和包村领导从政策、情理两方面分头施策,一点点解开父子俩心里的“疙瘩”。 这起家庭矛盾的顺利化解,是四门子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缩影。多年来,四门子镇始终锚定“矛盾早发现、纠纷快化解、社会广参与”的目标发力,依托“精准预警”提前排查隐患、“协同共治”凝聚多方合力、“聚力增效”优化处置流程三项举措,结出了定分止争的累累硕果。
下好风险防控“先手棋”
实践中,四门子镇整合派出所、司法所、村级综治工作站及网格员等多方力量,构建“警情+民情+网情”三情联动的信息收集机制,实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 “三情联动机制让我们从‘被动应对’变‘主动发现’,隐患刚冒头就能盯上。”四门子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说。 针对“警情”,强化显性问题处置。四门子镇完善日常巡逻与接处警闭环管理机制,重点围绕矛盾纠纷调解、治安隐患排查等,做到快速响应、高效处置,切实提升辖区治安掌控力。 聚焦“民情”,深化隐性风险排查。四门子镇建立“收集—分析—响应—反馈”的闭环工作流程,通过入户走访、议事座谈、线上群组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群众诉求,形成“民生需求清单”,并通过平安议事会推动转化为“治理项目清单”,实现精细化治理与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围绕“网情”,协同做好动态监测。四门子镇依托“平安辽宁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平台”,加强对相关数据的研判与核查,建立镇村联动响应机制。
画好综合治理“同心圆”
“以前各干各的,比如网格员发现矛盾,想找法律人士帮忙得绕好几个弯,现在可以直接联系政法干警、‘法律明白人’,有事儿直接对接,效率高多了。”四门子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说。 工作中,四门子镇聚合党员干部、政法干警、“法律明白人”、网格员、致富带头人等多方力量,建立会商研判机制,组织各方力量参与矛盾排查、帮扶服务、平安建设等工作,彻底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向“群策群力”的治理模式转变。 同时,四门子镇健全自治组织,依托各村实际,广泛成立“红白理事会”“妇女议事会”等群众自治载体。有效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帮助群众解决防汛安全隐患、土地纠纷等问题,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平台下沉,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和监督,构建良性互动的镇村治理新生态。 四门子镇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些组织让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主角’,大家主动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和监督,干群互动更多了,关系更融洽了,形成了良性治理新生态。”
打造为民解纷“终点站”
如今,四门子镇鼓励各村结合实际,培育调解品牌,努力提升各项工作质效,打造多个为民解纷服务“终点站”。 “家里拌个嘴、邻里有点小摩擦,不用吵吵,找‘巾帼议事会’的姐妹聊一聊,坐在炕头上把话说开,事儿就解决了!”四门子镇四门子村村民王大姐笑着说。 据介绍,四门子村创新成立“巾帼议事会”,建立“1+8+N”工作模式,即以1名女性中心户长带动8名女性村小组长将服务延伸至N个家庭单元,通过“炕头夜话”“乡音调解”等方式柔性化解家庭和邻里纠纷,实现“微矛盾不出院、小纠纷不过夜”。 新农村设立“老干部治理顾问团”,充分发挥老干部余热和经验优势,推动其参与乡村治理。同步配套“积分超市”机制,引导群众通过参与乡村治理换取实物奖励,提升参与积极性。 近日,在“老干部治理顾问团”成员顾大爷的帮助下,一户村民的家庭经济纠纷成功化解,原本濒临破碎的家庭重归于好。此举让顾大爷获得“积分超市”的额度奖励。 “退休了发挥余热,帮村里化解矛盾、出出主意,还能获得奖励!”顾大爷说。 人民村则注重将治理与产业相融合,通过议事平台共商发展难题,并通过评选“产业带头人”“诚信种植户”等典型,发挥示范效应。 从家庭矛盾的温情化解,到风险隐患的精准防控,再到多元力量的协同共治,四门子镇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引,用“先手棋”“同心圆”“终点站”的治理实践,把平安底色绘得更浓,让民生温度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