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GC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守正创新


  •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十五五”规划建议点击

      加强人工智能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

      ●面对AIGC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务必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开阔的理论视野和务实的行动举措,确保其真正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同时在“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部分指出,加强人工智能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指出“人工智能带来前所未有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遇风险挑战”。面对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带来的新一轮技术革新,如何在守正创新中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构建兼具智治效能与善治内涵的传播新格局,已成为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

    把握传播原则恪守智治立场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就是要强化基本原理的学习,感悟真挚情怀、体察理论品格,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在AIGC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中,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规范技术向“善”发展,确保其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技术具有鲜明的工具性,但我们不可忽略深嵌其中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审核机制与责任体制,确保技术服务主流价值传播。

      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核。看似冰冷的技术,会因注入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元素而释放温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围绕倾听人民心声、洞察社会情绪,推动技术生成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质内容,为大众提供更加精准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产品。同时,积极鼓励与引导人民群众参与AIGC的创作与监督,形成专业创制与受众参与的良性互动局面。

      始终坚守意识形态安全的目标要求。AIGC技术具有较为突出的“双刃剑”特征,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底线思维,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有效防范技术融渗中出现的风险,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在实际工作中,精准识别并强力阻断虚假历史信息的传播,抵制算法歧视、深度伪造、信息茧房等技术异化,积极应对西方价值观的渗透挑战,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具有的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和精彩的数字公域。

    洞察传播态势释放善治效应

      充分发挥技术正能量。人工智能是当今最具革命性的技术力量,正以超乎人类想象的方式重塑文化生产与传播生态。强化技术的“术”与意识形态的“道”的结合,扬技术之正能量,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核心。巧用善用AIGC技术,有助于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更加生动鲜活,政策解读更加精准透彻,文化传承更加持续广泛。要充分利用AIGC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实现灌输性教育与启发性教育的有机统一。

      准确把握治理新要求。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挑战,必须更新治理理念、创新治理方式。要借助建负面清单、划红线底线等方式,引导技术向“善”发展,达成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引领的转变;运用智能化内容监测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完成从传统方式到智慧治理的路径转化;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实现从单一监管到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转型。

      清醒认识异化风险。获取人工智能技术红利的同时,必须清醒洞察其潜在风险。AIGC的生产与供给有可能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深度与系统性碎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浅表化,导致意识形态的严肃性与权威性被削弱。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存在的“算法黑箱”又可能使其生成的内容引发文化传承、文化弘扬的危机,削弱传播公信力。

    重构传播体系坚持守正创新

      筑牢技术治理“防火墙”。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建立内容溯源与责任认定机制,重构数据、模型、生成、分发全链条治理体系,实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的技术内生。

      架起制度保障“高压线”。加大力度建立基于风险等级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执法联动、应急处置等多部门多主体的协同治理机制,全面、全速、全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立法工作。

      把稳价值引领“方向盘”。技术治理的发展离不开价值观的导航,智能治理的最终归宿体现在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上。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依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按照分众化、精准化要求,借助设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AIGC阐释传播专项基金、完善质量评价标准等举措,培育一支政治素养好、技术思维新与人文情怀浓的复合型高水平人才队伍,强力引导文化产业推出更多珍品力作。

      打造创新应用“新引擎”。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要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AIGC传播的创新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建设AIGC技术支持的媒介平台,多维度探索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新途径,多形态展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成果,借助开发智能化融媒体系统,创作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AIGC文化产品。

      总之,面对AIGC技术带来的深刻变革,我们务必保持战略定力、政治定力和思想定力,坚持守正创新,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开阔的理论视野和务实的行动举措,确保其真正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执笔:吴满意,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盛楠,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