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建议点击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非单纯的经济结构调整,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产力进行的一次自觉的、系统的重塑与跃迁。选择何种产业作为“骨干”,就等于选择何种形态的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主导力量。先进制造业作为当代社会最先进、最集中的生产力形态的代表,将其确立为产业体系的“骨干”,正是抓住了推动社会发展的“牛鼻子”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置于战略任务的首位,明确提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重大论断,根植于对新时代我国发展阶段、内外环境和战略目标的深刻洞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抉择,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核心方向。
历史唯物主义深刻揭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最活跃的决定性力量,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我们党的一切经济工作,根本上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非单纯的经济结构调整,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产力进行的一次自觉的、系统的重塑与跃迁。选择何种产业作为“骨干”,就等于选择何种形态的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主导力量。先进制造业作为当代社会最先进、最集中的生产力形态的代表,将其确立为产业体系的“骨干”,正是抓住了推动社会发展的“牛鼻子”。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强国之基,是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可动摇的“骨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重申“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制造业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的高度重视。这一论断是对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辩证关系的深刻把握,本质上是坚持实体经济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强大的制造业,经济体系便会“脱实向虚”,极易在外部冲击和“卡脖子”封锁面前陷入被动。因此,将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确立为“骨干”,是在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中筑牢现代化大国经济安全屏障的必然要求,这深刻彰显了发展质量与安全保障的战略统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不仅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必须服务于国家安全大局。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加速重构,大国战略博弈的焦点日益集中于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制造领域,能否在这些领域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生产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的独立性和安全性。这要求我们必须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大省,四川正聚力打造一批“国之重器”产业集群。例如,成都市、德阳市高端能源装备集群,研制了全国60%的核电产品和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等一批“国之重器”;成德绵自凉航空航天集群则在飞机整机、核心大部件、发动机等关键领域具有突出优势。这些集群的崛起,正是国家经济安全屏障的坚实物质技术基础,确保了国民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是大国博弈中不可或缺的底气与实力。
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先进”二字集中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如果说制造业是产业体系的“骨架”,那么先进就是这个骨架的“骨髓”,为其注入了生命力和成长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我们强调的先进制造业,其内核就在于它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前沿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重要载体。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颠覆性技术,最终都需要通过先进的制造过程,才能物化为新产品、新装备,形成强大的新质生产力。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就必须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通道。全会提出的“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战略任务,鲜明体现了创新驱动与要素协同的系统统一,要求我们必须以系统观念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生产力诸要素协同联动起来。四川作为科教大省,正加速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目前,四川已拥有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位居西部第一,覆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关键领域。其中,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作为全球前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正是在不断的技术迭代和产业创新中,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这充分证明,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是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能级跃升的根本路径。同时,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方向是“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而这一方向的实现,主要依靠先进制造业的引领和赋能。先进制造业的壮大,必然催生并带动现代服务业的优质高效发展。例如,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400余家,汇聚了大量顶尖科研院所与科技企业,这种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正是形成“两业融合”新生态、跃升价值链的关键所在。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既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遵循,也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远谋划。对四川而言,深入贯彻落实这一战略部署,是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展现更大作为的使命担当。我们必须肩负起新的时代重任,坚定不移地发展制造业这个“当家产业”,让先进制造业的“骨干”更强健、“筋骨”更壮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壮丽事业贡献更为坚实的产业支撑。
(作者系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