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与民营经济的创新基因高度契合。一方面,民营企业(家)市场敏感度高,企业机制灵活、决策高效,能快速捕捉市场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摸爬滚打,其创新活动紧跟市场痛点,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线。并且民营经济已在创新创业领域呈现澎湃活力。“十四五”时期,民营企业占企业总数超92%,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企占比也超92%,因此,更需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的独特优势。
强化民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创新意识,引导民营企业根据国家战略需要、行业发展趋势和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共性基础技术和前沿交叉技术。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支持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共性技术平台开放共享,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民营企业着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新技术应用,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应用试验。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的政策与法治环境,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中小民营企业向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发展壮大。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助推器”,科技创新一旦应用于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不仅能够改造提升已有传统产业,更能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从供给和需求来看,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激发新的市场需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要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从产业自身发展来看,要推动民营企业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集群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扶持民营企业在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有序发展和良性竞争。对于传统产业,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推动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以制度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制度创新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分工演进,提升创新活力,是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必然之举。进一步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确保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各类经济组织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市场机会和发展权利。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依法平等进入,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公共资源交易、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平等对待各类经济组织。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为民营经济组织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引导民营经济投资重点领域,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符合国家战略的方向。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及企业家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经营自主权等合法权益。
优化要素保障提升发展韧性。创新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表现为生产函数的改进、产业链的分工演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摆脱单纯依靠要素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提供优质生产要素、提升要素配置方式、确保生产要素顺畅流动。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平等使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数据、土地及其他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依法平等适用国家支持发展的政策。着力控制产业要素成本,引导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倾斜。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建立“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加快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