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展望
沪指争夺4000点关口 机构研判年末风格趋于平衡
◎记者 汪友若
11月以来,沪指围绕4000点关口反复震荡,板块之间与板块内部的轮动节奏均明显加快,AI、新能源、资源品、大消费等主线均有所表现,但上涨持续性相对有限。
券商研报分析认为,近期A股市场宽幅震荡主要是受到内外因素叠加影响。一方面,海外市场风险偏好快速降温,对A股市场形成一定传导;另一方面,沪指在4000点关口遭遇阶段性阻力,资金对前期累积涨幅较大的板块仍存在估值消化需求。
展望后市,机构认为,市场短期内仍将维持区间震荡格局,阶段性的市场风格再平衡或将持续数月。从更长时间视角来看,TMT、先进制造等代表的科技成长板块仍有望成为引领指数突破的主力。
年末市场风格或趋于平衡
上周,A股延续震荡整理格局,板块之间快速轮动。前期涨幅较大的科技板块持续盘整,资金开始向锂电池、电解液等主题扩散轮动。大消费板块也受益于政策利好,但主题演绎的持续性仍显不足。
分析称,上周海外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情绪一定程度上波及A股科技板块。同样认为,近期A股市场震荡整固主要与海外事件有关,市场大方向仍处在上行趋势中。光大证券称,短期来看,行情可能缺乏强力催化,叠加年末部分投资者在行为上趋于稳健,股市或以震荡蓄势为主。
表示,11月以来,市场结构“再平衡”成为全球股市的共同特征。资金从前期领涨的科技板块轮动至资源品、消费、医药等低位板块。这背后,一方面是美国政府“停摆”对全球流动性和风险偏好造成的“后遗症”仍在持续;另一方面,则是海外资金对“AI泡沫”的悲观基调继续发酵。对于A股而言,近期海外事件带来的影响更多在于结构,在海外扰动加速内部“再平衡”之后,布局明年景气预期的思路并未发生改变。
表示,展望后市,价格端的边际改善与宏观政策环境支持将共同推动A股进入“震荡向上,结构主导”的阶段。总体而言,投资者对当前市场无须悲观,可保持偏积极的仓位结构,但也不宜盲目追高指数。在4000点上方震荡格局未被突破前,最优策略仍是围绕“反内卷+AI应用”的双主线进行结构化配置,通过景气趋势、政策方向及资金流的三重共识获取超额收益。
科技主线仍然具备中长期占优条件
在年末行情的风格研判上,多数机构认为,市场处于震荡阶段时,前期滞涨方向可能表现会更佳,可适当关注高股息、消费以及周期板块。但中期来看,TMT以及先进制造主线仍然值得配置。
开源证券表示,阶段性的市场风格再平衡或将持续1至2个月,但展望2026年,受益于相对盈利优势、全球半导体周期共振上行等因素,科技依然具备中长期占优的条件。红利风格在2026年的表现会优于2025年,但不会出现2022年至2023年期间极致占优的情形。在当前的风格再平衡阶段,要重视科技板块内部的高低切,关注电力设备、游戏、光伏、港股互联网等方向。
称,过去两个月,价值风格明显走强且出现扩散,金融、周期、消费轮流表现。主要原因在于年底市场进入业绩空窗期,板块缺乏高频的季报证明业绩,因此波动大多来自估值和预期。当前这一风格扩散仍处在估值、预期和资金驱动的阶段,或将持续1至2个季度。但风格扩散转变为年度级别的行情需要看到价值股盈利逻辑的兑现。在此之前,长期产业逻辑更强的科技主线可能会再次回归。
在看来,市场后续将延续高位震荡格局,资金“高切低”现象仍将演绎一段时间。短期板块轮动增多加快,但投资者难以把握节奏。AI产业主线调整反而提供更好的布局良机,建议投资者重视有业绩支撑的领域,如储能、电池、工程机械等。中银国际证券同样称,当下供需矛盾最突出、前期涨幅有限仍具配置性价比的AI存储和电力方向值得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