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流域水生态实现根本性改善


本报海东讯 (记者 牛玉娇) 深秋,海东市平安区白沈河公园水岸风光秀美,一河清水穿城而过,曾经垃圾成堆、杂草丛生的“白沈沟”已成为平安区的标志性景观带。“十四五”以来,海东市深入推进黄河、湟水河等重点流域保护治理,全市17条河流26个断面均为Ⅰ至Ⅲ类水质,全市8个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Ⅲ类达标率100%,黄河、大通河出省断面水质保持在Ⅰ类,湟水河出省断面水质首次达到Ⅱ类,水环境达标率连续五年实现100%,不仅确保了一江清水出城出省,更保障群众喝上了放心水。

“十四五”以来,海东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投入前所未有的专项资金,共申报54个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共10.75亿元,共实施完成43个项目,累计完成投资9亿元。同时,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也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在重点河流建成11座水质自动监测站、7座行政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监测数据实时上传国家、省级和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基本构建了“大监测”格局。

此外,海东市统一规划建设监测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全覆盖的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并运用天地一体化技术手段,大力提升监测网络感知能力、技术实验能力、质量管理能力和智慧分析应用能力。海东市“智慧环保”平台和海东市生态环境监测综合实验室也已建成投运,推动实现了全市水生态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