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悦
视觉中国 供图小雨轻轻敲打着玻璃。我不禁想起多年前和好友在公司屋檐下一起听着雨声的情景。
那年我在江南的一座城市实习,那个地方临近东海入海口,空气润湿,夹杂着水汽和海腥味,雨水是常客,动不动就落下雨来。
这是我第一次远行,去往无数次在诗词画卷中邂逅的江南,心中颇为期待。可是,公司里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就算是本地人,也大大咧咧的,与我的印象里大相径庭。直到我见到了公司空降的翻译,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她的名字,远远望去,她穿着浅蓝色的长袄,留着一头波浪的卷发,眉眼间透露着书卷气息。
当时公司有些国外的项目,她是翻译,与我的工作时有对接。她说话温文尔雅,态度也很谦和。闲暇之余,我们常能聊上几句,有种说不出的合拍。只是,我刚来时,工作就给我上了第一课。我曾试图和公司的几位学长相处,可得到的回应大多冷淡疏离,与大学时期同学们热情相待截然不同。有位学长郑重地告诉我,在工作中没有朋友,大家都是竞争关系。尽管我和她聊天合拍,也没有想着去深交。
公司附近有个饼摊,由一炉一桌一雨篷组成。简陋的设备,老板的手艺很不错,每次都排着长队。饼的口感堪称一绝,又酥又软,不咸不油腻,叫人百吃不厌。我总爱在上下班途中绕过去买上一块。那天,我看到那位新来的翻译也在摊前等候,打过招呼,她笑着对我说:“这饼哪儿都好,就是分量太大,一个根本吃不完。”我深有同感,于是提议买一个分着吃。
都说美食会增进人的感情,这话是没错的。后来,我和她常常相约到饼摊,一人一半,分饼而食。有时候,工作不忙,我们先买来一块饼,搬来一把靠背椅,坐在窗台下,看着外面烟雨蒙蒙的天空,细数着雨天的三大雅事:读书、听雨、吃饼。雨点时不时地敲打着窗棂,在我们的耳朵里,分离出不同的声音,是蚕吃桑叶的沙沙,还是泉水流过森林的叮咚,或者是短节奏的啪啪。我们就配着雨声,吃着饼,笑谈着八卦、未来、理想和人生。
一次,她跟我讲,她想学习更系统的知识,决定考研深造。与很多人考研带有极强的功利性相比,她仅仅因为热爱就显得特别纯粹。于是,离别在这个雨季不经意地发生了。她去北京考研,而实习期结束的我,则准备回武汉上班。看着外面蒙蒙细雨,我们的心情都有些伤感,不过想到人生这么长,世界这么小,我们总会在武汉或者北京遇见,心情又开阔了些。
离别的前一天,我们像往常一样去吃饼。春雨密密麻麻,不紧不慢地飘落着。饼摊一如既往地热闹,我们看着老板将面揉成团,摊成饼,然后放在铁锅上,刷上油和酱,烤熟,撒上芝麻,葱花,香喷喷出炉。我感慨着,这样好吃的饼以后再也吃不到了。她笑着说,以后肯定有机会的,下次见面,再一起吃饼。
之后两三年,我和她在网络上还偶有联系,再后来,就没有了。杜甫写“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总是有距离。
我曾以为古人再见很难,是因为他们路长车远,交通不便。而我们现在,交通发达,通讯发达,离别之后总有机会再见,然而,这不过是我年轻时候的想象。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好像有节点,走着走着就散了。芳草有荣枯,四季有更迭,我们走向了不同的远方,遇见了不同的风景。或许不必遗憾,那些一起听雨的时光,它始终停泊在记忆的海岸,成为温暖岁月的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