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公共利益的守护者


   2025年3月6日,龙迪和唐瑞等外国专家在欧洲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交流分享中国检察机关推进候鸟保护和雾网治理的进展成效。

  曾几何时,面对环境污染等“公地悲剧”,“谁来守护我们共同利益?”一度成为社会无奈的追问。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检察官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肩负着重要责任。而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发展,正是对这一时代之问的铿锵回答——它明确检察机关“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重要力量”定位,为分散的公众意志找到了统一、有力的代言人。

  从万里长城的倾心保护到黄河、长江的跨区域治理;从外卖骑手的权益保障到推动药品说明书文字的“适老化”改造……一个个鲜活的公益诉讼检察案例,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创性成果

  2025年10月,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强化检察监督,加强公益诉讼”的部署令全国检察人员倍感振奋。

  回首检察公益诉讼来时路,每一步都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部署推进。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一场深刻影响中国法治进程的改革就此启幕。

  2017年6月,经过两年的检察公益诉讼试点,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正式确立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并明确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4个法定领域。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时,陆续增加检察公益诉讼规定,逐步拓展出英烈荣誉名誉保护、未成年人保护、军人荣誉名誉权益保障、安全生产、个人信息保护、反垄断、反电信网络诈骗、妇女权益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10个新领域。

  时间来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会议强调“完善公益诉讼制度”。2023年9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将检察公益诉讼法列入一类项目。

  随着党中央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最高检牢牢抓住履职办案这个抓手,陆续出台《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规则》《关于推进公益诉讼检察高质效办案的意见(试行)》,为公益诉讼办案的“精准性”“规范性”提供指引。

  数据显示,2015年7月至2025年9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22.4万余件。

  历经10余年,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从顶层设计到实践落地,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推开,从初创开拓到发展完善,成为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护领域的生动实践和原创性成果。

  规范办案、高质效办案、科技办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传递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理念。

  据统计,在上述122.4万余件检察公益诉讼办案量中,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案件占比达47.9%。作为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确立之初所确定的四大法定领域之一,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办案量大,面临的情况复杂。透过该领域案件,亦可窥得检察公益诉讼办案的创新趋势。

  南四湖,地处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交界处,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尽管地方党委政府多年致力于污染治理,但因跨区协同的梗阻,边治理、边污染的困局未能得到根本扭转。

  经生态环境部建议,2021年4月,最高检基于南四湖生态环境受损事实进行公益诉讼立案,并成立由四级检察机关组成的一体化办案团队。历时1年零11天,检察机关办理涉南四湖公益诉讼案件205件,通过督促各地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多重污染得到控制,南四湖再现绿水青山美丽画卷。

  啃下这样的“硬骨头”案,最高检有哪些秘诀?

  ——一体办案。针对跨区域跨流域重大复杂案件,由上级检察机关统筹不同地方检察机关一体办案,递进运用磋商、检察建议和提起诉讼方式推动解决公益受损问题,经磋商和检察建议后仍不能实现公益保护目标的,坚决以“诉”的确认体现司法引领价值。

  ——科技赋能。针对流域面积大,公益损害线索发现难、调查取证难,利用“空天地”技术为办案提供支持。

  ——融入法治监督体系。主动争取党委、政府支持,贯通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效提升检察公益诉讼规范办案和监督力度。

  …………

  2024年11月,在山东省微山湖畔,“南四湖专案”被作为最高检第54批指导性案例对外发布。南四湖专案组成员、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主办检察官刘家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说“万峰湖专案”是跨区划流域生态环境治理1.0版本,那“南四湖专案”就是进阶2.0版本,致力于成为“规范办案、高质效办案、科技办案”的典范。

  公益保护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浙江省德清县的建筑行业从业者朱音,是“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的一名志愿者。如今在施工现场,她一发现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等问题,就会随手拍下并报告给检察院。

  据了解,与朱音一样拥有“益心为公”志愿者身份的,全国共有12万余人,他们累计提供了3万余条检察公益诉讼办案线索,不仅为检察机关拓展了案件线索来源,也注入了强大的社会监督力量。

  公益诉讼从来不是检察机关一家上演的“独角戏”。除了“益心为公”志愿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这场“协同之诉”。

  ——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级党委、政府出台支持检察公益诉讼的意见,30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出台加强检察公益诉讼的专项决定。

  ——检察机关深化与审判机关、行政机关协作配合,“两高”共同出台检察公益诉讼司法解释、联合发布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最高检与30余家行政执法机关共建协同履职机制。

  ——最高检与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等共建检察公益诉讼研究基地,加强公益诉讼理论研究,助推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再将目光放眼整个世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检察长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上,检察公益诉讼制度获得相关国际组织、司法人士普遍好评,被称为“独具特色的中国智慧”。多国检察机关表示,希望学习借鉴中国检察公益诉讼制度。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的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正在逐步走向世界!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