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串珠成链


(来源:上观新闻)

2025年11月15日,解放日报第83届文化讲坛举行。

千年江南文脉,如何转化为生机勃勃的产业创新?

昨天下午,解放日报第83届文化讲坛聚焦“融合共生 一‘带’繁花——文化赋能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协同发展”这一主题,邀请历史地理学家、高端智库顾问、资深媒体人、区域经济学学者,从各自角度“解锁”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协同发展的“密码”。

不固守“江南文化”的概念

著名历史学家、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以《江南文化的源和流——长三角与上海》为题,深入剖析了江南文化的发展脉络。

他指出,江南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几千年前,中原地区的一次次人口南迁,将物质与精神双层面的中原文化带到江南。秦汉之际、两汉之际、东汉末至三国、永嘉乱后、安史之乱至唐末五代、靖康之乱至宋末元初……多次移民浪潮,都为江南地区注入了文化活力。

以上海为例,大量来自江浙皖的移民不仅带来了财富,更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石库门建筑便是文化融合的典型产物。

在葛剑雄看来,江南文化不应该固守于一个概念中。事实上,江南文化恰恰是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基础上形成的:

早期,通过移民不断吸收中原文化;近代,沿海沿江的优势让它不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在现代传媒高度发达的当下,江南文化将继续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持续创新,同时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人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文化的稳定发展。

长三角都市圈群落禀赋独特

本届文化讲坛上,第七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顾问王战将关注点聚焦于《长三角都市圈群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他指出,与世界其他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城市群的独特之处在于形成了特有的都市圈群落,除上海都市圈外,还包括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等。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并非简单的线性概念,而是串联起上海、苏锡常、南京三个都市圈。王战分析,上海服务业与科创中心建设优势突出,而江苏制造业实力强劲,两地经济互补性显著。南京都市圈则具有跨行政区划的特点,辐射范围涵盖镇江、扬州、滁州、马鞍山乃至合肥。

当前科技发展迅猛,人工智能领域虽诸多原创源自美国,但中国在成本控制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王战认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具备良好条件,未来有望形成相关产业链。

此外,他还建议将普陀区打造成上海与苏州经济结合的纽带,并挖掘自身文化资源,提升区域形象。

城市的出圈密码

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双传学以《“苏超”出圈的文化解读》为题,从破圈、共振、续航三个维度剖析了“苏超”火爆背后的文化逻辑。

他表示,“苏超”的成功并非偶然,文化是其底层支撑,并让这一体育赛事超越短期热度,成为深植江苏的文化符号。

在破圈维度,“苏超”实现了城市文化从隐形沉淀到显性表达的转变。新华日报在全网率先策划,将楚汉相争、花果山美猴王、水漫金山等地方文化IP搬进足球叙事,赛场内外各个城市间展开了一场文化PK,百姓的集体记忆落到了实处。

江苏多元的地域文化,如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化等成为城市文化展示舞台,更用草根故事的共情,搭建情感认同桥梁。

在双传学看来,“苏超”还让人们重新发现“附近”,各地饮食特产、风景名胜成为共享的地方性知识,成为公共交流的重要内容,推动城市文化从书本走向人心。

在共振层面,“苏超”则重构了城市文化传播逻辑,从单向输出转向全民共创。主流媒体大胆使用“散装江苏”“苏大强”等网言网语;各城市在传播中既展现特色又彼此欣赏,形成多元共生的文化认同;政府、媒体与社会力量共同构建参与舆论生态。

双传学还透露,未来通过出版书籍、开发文创产品与非遗衍生品等,续航IP热度,将“苏超”融入城市发展,让市民从赛事参与者转变为文化传承者。

打造一条“黄金走廊”

华东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终身教授、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围绕“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协同发展”提出构想。

他指出,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同频共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通过资本、劳动力、土地要素整合实现快速发展,当下则需通过创新驱动突破发展瓶颈。

在战略定位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应成为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中国沿海发展轴线协同发展典范及全球协同发展样板间。

其总体目标是将这条传统交通与经济走廊升级为创新活力充沛、要素配置高效、产业高端互联、制度环境优越的黄金走廊。尤其是发挥普陀区的文化与历史优势,为长三角一体化贡献力量。

原标题:《长三角,串珠成链》

题图来源:解放日报 孟雨涵摄 图片来源: 孟雨涵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龚丹韵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