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伦伦
访问新加坡的几天,我看到了母语方言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加坡继续传承、弘扬的希望,心潮澎湃,写下几句随笔。
1
新加坡是个华裔为主(约占75%)的多语言和多方言的国家。据新加坡政府2020年公布的人口普查数字,华裔的第一方言群体是福建(闽南)人,约占40%;第二方言群体是潮州人,约占20%。
按常规道理,潮州人是以一口母语潮州话为有声标识的。文学一些的描写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州话。这话放在半个世纪以前,一点都没错。潮州话曾经在被称为“小潮州”的泰国曼谷市、被称为“小汕头”的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和新加坡等一些城市是流行语言,并且与泰语、马来语等双向奔赴、深度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潮州话一句往往可能出现好几种方言词,有啰喱(lorry,汽车)、巴生(persent,百分比)等转借马来语的英语词语,也有交寅(结婚)、舒甲(偏偏要,愿意)等马来语词,还有淡薄、会使等福建(闽南话)词语,这些词在潮州话的句子中很常见。这便是一种带有南洋风味的潮州话。1940年,著名南洋史专家许云樵教授在他的《十五音研究》一文中,对这种特殊而有趣的语言现象作了描写和研究。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新加坡政府大力提倡推广英语和华语(普通话)以来,现在新加坡人的英语和华语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和普及。无论是什么方言族群,英语和华语都是主要的交流语言,方言通常只在方言族群会馆、姓氏宗亲会馆等聚会场合有限使用。
2
我这次到新加坡访问,专门对10个60岁以上的会馆领导、企业家和其他职业人员的家庭、家长做了随机的口头访问,答案基本是相同或者相近的。现在六七十岁的会馆领导大部分是第三、四代华人,他们都能说一口比较流利的“南洋腔”潮州话。但他们的子女,就只能听个七七八八,能说几句,但结结巴巴的,平时也就不说潮州话了。到了孙子辈,尤其是2000年后出生的,基本上就是讲英语和华语,不讲方言了。除了个别家庭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特别强调母语方言的教学,使家庭成为了母语方言学习和传承的最后一座堡垒。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语言学家李子玲教授对此现象作了深度调查,发表文章《阿嫲的语言:衰退中的新加坡潮州话》,提出潮州话濒临消亡的担忧,令人警醒。
于是,新加坡的有识之士,上到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方言族群社团负责人,下到热爱母语方言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青年,纷纷行动起来,开展抢救式保护和传承潮州话的行动。新加坡八邑潮州会馆,每周三都举办潮州话培训班,分基础班和提高班两个级,由新加坡国家电台原潮州播音主持人林仰忠老师担任教师。林老师自编教材,教学语言用潮州话,辅以华语和英语,并使用广东省教育行政部门1960年公布的《潮州话拼音方案》进行拼写教学,效果不错。
有些潮州话教学活动生动活泼,教学效果好,值得推广。新加坡著名诗人和音乐家郭永秀老师就把潮语歌谣谱成潮语歌曲进行教学,不但受到少年儿童的欢迎,不少带孙子、外孙来的阿公阿嫲,也跟着学着唱起来了,气氛热烈。2019年广东电视台拍摄《童唱岭南》纪录片时,曾专门到新加坡拍摄了郭老师的教学现场,画面感人。
3
新加坡潮人对母语方言保护、传承的热情让我感受最深。尤其是中青年人的积极行动,让我看到希望。
陈嘉琳本来是一位银行高管,因为热爱母语方言和潮州文化,她辞掉待遇优渥的职位,组织起一个“潮州文史学会”,联络了一帮同道中人,在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醉花林俱乐部等潮人社团组织前辈的指导和支持下,搞起了潮州文化文物搜藏、“来拼潮州话”潮州话比赛、“潮语推手”、潮州方言与潮州文化讲座等活动。“来拼潮州话”潮州话比赛至今已经搞了六届,参加者有数百人,直播流量上万,影响不小,大大提高了新加坡潮人学习、传承潮州话的兴趣。我这次在醉花林俱乐部讲了《潮语俗谚:潮人的生活智慧和处世哲学》,也是为了让新加坡潮人更加深入地了解潮州话的文化价值,从而激发大家学习、传承潮州话的兴趣和积极性。
还有些民间的潮州话教学活动是青年人在网络上进行的。王锦胜是汕头大学传媒学院的硕士留学生,他太太也是汕大传媒学院的本科毕业生,这小两口办起了一个叫做“潮铺”的网站,用英语和拼音教学潮州话。为了鼓励和支持他们这种学习和传承方言及其文化的行动,我接受了他们的采访,谈了方言教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意义。像他们这样的有识青年,在新加坡有不少,我访新期间,潮州文史学会组织了一个“潮语推手”座谈会,来了四位年轻人,互相交流了在学校和网络上教学潮州话的做法和经验。
在新加坡南华潮剧社属下,有一个“杨启霖潮州文化研究中心”,现在的负责人是一位揭阳籍的青年人郑然,正在组织领导一些年轻人对杨启霖和陈传忠先生捐赠的这些文物和藏书进行数字化处理。这批资料,涉及潮州社团、潮州话和潮州文化的不少,实属珍贵。
在新加坡澄海会馆,我又一次与几位研究潮学的老朋友晤面:专门研究新加坡华侨华人的国立大学中文系李志贤教授,专门研究侨乡历史和族谱的香港中文大学蔡志祥教授,陈慈黉家族第五代传人、著名收藏家、艺术家陈克湛先生。他们都是热爱潮汕家乡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辈。还有位最活跃的青年文书刘逸,是老家澄海中学2007届的毕业生,对潮州话和潮州文化也很感兴趣,为了主持澄海会馆成立六十周年庆典,她让我教她朗读60年前澄海会馆成立的会长致辞。这篇致辞是文言文,现在的年轻人用潮州话读起来,真的是有点难。她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跟我学,最后还让我留下录音,以便我走了以后她仍能继续跟读。青年人的这种认真和敬业,精神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