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走进甘肃农业大学认知馆——甘肃农业大学:黄河岸边的“稼穑”长歌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钱君强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梅从政)一条长1.75米的恐龙腿骨、一页发黄的《大公报》……诉说着甘肃农业大学近80年的办学史和农业文明5000年的演进史。11月14日,由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推出的“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走进甘肃农业大学认知馆, 近40万名观众在线上跟随该校档案馆(校史研究中心)馆长包正育,了解“土”里长出的大学问。

展柜中展出的土壤剖面标本,一眼可见陇东黑垆土、河西沙土、甘南草甸土的颜色差异。包正育说:“土是农大的底色,也是农业的基础。”把大学办在田野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甘肃农业大学79年来不变的初心。

1946年10月,国民政府为发展西北地区的畜牧业,创建我国第一所独立兽医学院——国立兽医学院(甘肃农业大学前身),任命盛彤笙为院长。创校之初,经费拮据,师生借用牧场上课。1948年6月,盛彤笙设计督建的教学楼在小西湖畔落成,命名“伏羲堂”,教学、实验、办公首次集中于一楼,成为了甘肃农业大学的精神符号和历代甘农学子母校的象征。

在教学科研设备展区,陈列着一台美国通用公司1917年生产的第一代冰箱。包正育介绍,这台冰箱是甘肃农业大学首任院长盛彤笙当年从缴获的日本战利品中申请调入,作为教学科研设备使用,成为学校早期实验教学的重要工具,见证了学校初创时的艰辛。旁边陈列的德国蔡司显微镜、松花江牌电影胶片放映机等老物件,串联起学校“三易其址、四更其名”的办学历程。

展柜中陈列的全国首批畜牧兽医学教材专著,见证了新中国早期畜牧和兽医学科的建立与发展,开创了我国畜牧兽医高等教育的先河,为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了一大批畜牧兽医专业骨干,为新中国畜牧兽医事业的建设发展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步入恐龙馆,“盛氏彤笙龙”与尖齿粒骨鱼化石等338件古生物标本一起,勾勒出甘肃地域的古生物演化脉络,也让认知馆成为了重要的古脊椎动物科普基地。

认知馆自2016年开放以来,已接待40余万人次参观。在这里,学生们通过讲解老院长的办学信条理解科研初心,农民通过农机模型学习现代农业技术,孩子们在恐龙馆里萌发科学兴趣……就像任继周院士的学术手稿仍在启发后辈,钱学森的沙产业理念仍在指导实践,这座认知馆不仅是展品的陈列地,更是农科学精神的传承地,让“农之大、国之大”的信念,在每一位参观者心中深深扎根。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