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禄
中秋月圆,最温馨的场景,莫过于一家老小围着桌子吃芋艿老鸭汤。餐后,老外婆再端来几碗红糖桂花芋艿苗,又香又糯,入口即化……有情怀的饭店老板,也会在中秋夜给每位顾客奉上一碗红糖桂花芋艿苗,所费无多,但这份人情值得铭记。北方的朋友不懂上海人为何要吃甜津津的芋艿,两广人士呢?又笑上海人碗里的芋艿太迷你,他们要吃骷髅头那么大的芋头,才算过瘾。潮汕地区的民众过中秋时离不开福果芋泥,芋头削皮蒸熟搓泥,下猪油和重糖炒烂,最后加白果收水起沙;虽然是一枚“碳水炸弹”,味道却久久不忘。
其实,中秋值得一吃的美食还有很多,比如鲃鱼。
提到这条有美丽斑纹的圆滚滚的小鱼,不少读者会联想多年前,于右任在苏州木渎石家饭店吃的鲃肺汤。没错,鲃肺汤就是用鲃鱼的肝做的汤。好吃吗?实话实说,如果做得不好,会满口腥膻,都来不及吐。唯经验丰富的高手,活杀鲃鱼现制,而且上桌后立马动筷,才能品尝到“多谢石家”的那个味道。
阅读前辈作家陆文夫先生大名鼎鼎的小说《美食家》时,我第一次知晓鲃肺汤,陆先生借小说人物的口说道:“有些名菜你们应该知道,但是不能入菜单,大量供应有困难。比如说鲃肺汤,那是用鲃鱼的肺做的。鲃鱼很小,肺也只有蚕豆瓣那么大,到哪里去找大量的鲃鱼呢?其实那鲃肺也没有什么吃头,主要是靠高汤、辅料,还得多放点味精在里面。鲃肺汤所以出名,那是因为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到木渎的石家饭店吃了一顿,吃后写了一首诗。诗中写道:‘老桂开花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从此石家饭店出了名,鲃肺汤也有了名气。有些名菜一半儿是靠怪,一半儿是靠吹。”
我要纠正一下,“鲃肺”不是鲃鱼的肺,而是鲃鱼的肝。鲃肺质地柔嫩,但腥味较重,去腥是成就此菜的关键。至于去腥的方法,日后有机会再详谈。
有一点陆先生没说错,这鲃肺汤没什么好吃的,时下成了个噱头。真正会吃的老饕,更在意“炒蟹鲃”。
前段时间,我在苏州的吴江宾馆吃炒蟹鲃:鲃肉、鲃肝与蟹粉、蟹黄同炒,一只白瓷腰盘轰轰烈烈地端上桌,还配了姜丝、葱丝和十几只芝麻饼。芝麻饼美其名曰“锦囊”,薄薄的酥皮吹弹可破,一头剪开口子,把炒蟹鲃塞进去,入口干湿相济、松糯并陈,蟹粉、蟹黄的甘甜鲜香与鲃肉、鲃肝的嫩肥丰腴交织在一起,将苏帮菜的精致展现得淋漓尽致。
苏州的太湖、阳澄湖盛产大闸蟹,大闸蟹集中上市之时,鲃鱼也集中上市,尤以吴江七都镇所产为最佳。厨师秉持“二贵合一”的思路,创制了这道珍馔。有“苏帮菜守护人”之誉的华永根先生告诉我:“炒蟹鲃的要求是蟹油要亮,蟹黄要红,蟹膏要像水晶一样透亮。”
在清代顾禄所著《桐桥倚棹录》中,还提到一款汤蟹斑:净鲃肉、鲃肝用沸水焯制,以去除腥血;换热锅倒少许猪油、葱姜汁,下蟹粉、黄酒等略微翻炒后加适量高汤焖透,再放入鲃肉、鲃肝,转中火稍煮,滴锅边醋勾薄芡后出锅。成菜汤色金黄,腴香滑嫩,品格高雅。
近两百年前,苏州的厨师就能做出如此惊艳的名馔了。
既然写到鲃鱼,不妨透露一个电影《美食家》中的“剧情”。陆文夫先生的小说《美食家》在1983年第一期《收获》杂志发表后,引发强烈反响,制片厂将其改编成电影,于1985年上映。这原本是好事,偏偏有人作怪,将电影中好几处苏帮菜制作的细节剪掉了。比如炒蟹鲃,从拆蟹粉到摘取鲃肝,足足有三分钟,估计审片人没吃过这道珍馔,不知其奥妙所在,更不知其在江南美食文化中的地位,便举起“生锈的剪刀”。更遗憾的是,这部电影的拷贝不慎丢失了两盘,只有五十六分钟的“残版”在民间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