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上梦长生


  ▌白羽

  “昆仑”,既是一个地理学名词,同时也是古代神话中的仙山,秦始皇派人赴昆仑采药,客观上拓展了古人的足迹,但其本身却是对永生的渴望。那么,昆仑为何会与永生联系在一起呢?

  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载:“昆仑之上,有不死树。”昆仑山被视为神仙居所,所谓不死树,就是一种人吃了其果实能够获得永生的神木。《吕氏春秋》载:“菜之美者,寿木之华。”高诱注文说:“寿木,昆仑山上木也。华,食也,食其实者不死,故曰寿木。”吃了昆仑山上不死树的果子,能够长生。关于“不死树”的记载,还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按东晋学者郭璞的说法,“不死树,言其长生也。”

  此外,还有更多文献记录了不死树和昆仑山的关系。张衡《思玄赋》云:“登阆风之层城兮,构不死而为床。”《古今通论》中说:“不死树在层城西。”层城,是昆仑仙人们居住的地方,李善注:“《淮南子》曰:‘昆仑虚有三山,阆风、桐版、玄圃,层城九重。’禹云:‘昆仑有此城,高一万一千里。’”又说,层城是昆仑最高峰。这些记录,都与秦汉以来的神仙方术思想有莫大的关系。秦始皇派人去昆仑山,而不是别的山采药,也就能理解了。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了两种植物,“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沙棠形状像棠梨,开黄色的花,结红色的果实,果实无核,味道像李子,吃了以后就不会溺水;薲草的味道像葱,吃了后就不再忧劳。恐怕这都属于仙草了。

  《海内十洲记》中有不少“不死之木”的记载。东海之中,有个名为祖洲的岛屿,方圆五百里,岛上有不死草,高三四尺,样子像菰苗,服食能够长生不死,已经死了三四天的人,将草盖在脸上,也能复活。秦始皇建造园林,很多服劳役的人死于其中,有一种像乌鸦的鸟儿,衔着草盖在死者的脸上,死去的人就复活了。官员见状,立即禀报始皇帝,始皇帝命人取来该草,向博学的北郭鬼谷先生请教,鬼谷先生告诉始皇帝:“此草产于东海祖洲上,即不死草,生长在琼田中,又名养神芝。丛生,一株可以复活一人。”

  始皇帝大喜,命徐福率领楼船入海,寻找不死草。徐福入海后,不复返回,至于有没有找到不死草,就不得而知了。

  鲁迅先生辑《古小说钩沉》,内有《汉武故事》一种,载西王母驾临承华殿,汉武帝请教长生不死之法。西王母说他“欲心尚多,不死之药,未可致也。”西王母虽然没有赐予汉武帝不死药,但却给了他五个桃子,汉武帝吃完后,悄悄把桃核藏了起来。西王母:“用此何为?”汉武帝尴尬地回答,准备留做树种。西王母笑着告诉他,这种桃子三千年才结一次果子,不是下界能够种植的。后世《西游记》等小说中发扬了这一典故,并演绎出了天界的蟠桃园,吃了蟠桃可以加寿。按《汉武故事》的逻辑,长生的一大先决条件是清心寡欲,而汉武帝“能三日不食,不能一时无妇人”。自然,他求长生是要失败的。

  追求长寿永生的尽头,是成仙。《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栾树,堪称仙人之树,干为黄色,枝为赤红色,叶为青色,上界诸帝都取之炼制仙药。这段记载虽短,却是后世“炼丹成仙”的渊薮之一。这类仙树,在《山海经》中还有不少。《神异经》记载:“东方有木焉,高百丈,敷张自辅。叶长一丈,广六尺,其名曰梨。如今之柤梨,但树大耳。其子径三尺,剖之少瓤,白如素。和羹食之为地仙,衣服不败,辟谷可以入水火也。”其中又记载,南方大荒之中有树,“三千岁作花,九千岁作实”,果实“长九尺,围如其长而无瓤核。以竹刀剖之,如凝蜜。得食复见,实即凝矣。”这种仙果能让人活一万两千岁。

  这种果实大如瓜的仙果,不知今在何处?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