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互花米草防治转入长效管控


新华社记者 黄垚

记者13日从国家林草局获悉,全国146万亩互花米草清除任务全面完成,互花米草在我国无限扩散态势得到根本性遏制。

互花米草是禾本科米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东海岸及墨西哥湾,自20世纪70年代被引种到我国,曾在保滩护堤、促淤造陆、减缓海岸线侵蚀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随着互花米草在沿海地区不断扩张,种群面积持续增长,其生态危害逐渐显现。

为有效遏制互花米草扩散态势,2022年起国家林草局、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五部门联合启动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近年来,多地也在实践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治理办法。

浙江创新运用“数字化+卫星遥感技术”,打造互花米草防治跟踪监测应用场景,通过计算机自动遥感解译疑似图斑。同时迭代升级互花米草旋耕机,初步实现智能化、数字化操作。

山东实行优化分区分类治理策略,结合不同区域环境特征,建立以“刈割+翻耕”“挖掘深埋”等物理治理方法与化学治理方法相结合的技术体系。同时在机械难以进入的易陷区、不宜开展翻耕的河流和沟渠两侧,推进“环境友好型试剂”治理方法试点应用,提升防治效率。

广东统筹推进综合治理,一方面在结合实际编印广东省互花米草监测调查与治理技术方案,指导各地抓住时间节点,采取经济有效、绿色环保的措施开展综合防控。另一方面通过深挖、刈割、覆膜、旋耕等方法组合,彻底破坏互花米草根系,多措并举减少互花米草复发可能。此外,广东还鼓励各地在互花米草治理区域种植红树林,统筹灾害治理和生态修复,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果。

目前,我国互花米草防治工作重点已从“除治攻坚”转向“长效管控”。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特别是“十五五”期间,将重点做好后期管护工作,将146万亩清除区域纳入管护范围,构建逐级包保的责任体系。

这位负责人说,将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强化监测,在实现全域全覆盖、实时监测的基础上,划定不同管护区域分类施策,对管护情况开展综合评估,有针对性地动态调整管护措施。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