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云南省贵金属药物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立项建设,该中心将聚焦贵金属药物研发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重点开展仿制药与创新药的研发,实现科研成果产业转化。这不仅是生物医药领域的又一突破,也是全市依托特色优势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缩影。
“十四五”以来,昆明以“新”谋进,以新质生产力强劲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向新而行、向质图强、向高而攀。全市R&D经费支出总量占全省的42%、居全省第一,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50个、占全省的89.3%,勾勒出“创新+产业”双轮驱动新图景。
重点领域筑牢增长根基
立足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昆明将新质生产力培育聚焦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特色农业等重点领域,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形成多点支撑的增长格局。
在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云南师范大学等单位聚焦“耀变体喷流高能辐射物理过程研究”,针对耀变体伽马射线辐射区位置和大小的限定、粒子加速及其能谱形成、多波段光变等相互关联的物理问题,突破传统的理论模型和方法,获得系列创新性研究结果,部分结果被写入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系列丛书。
在生物医药领域,云南农业大学牵头的“重要药食兼用资源精准制造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聚焦云南省重点培育的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药食兼用资源产业,发掘石斛、核桃、三七等重要药食兼用资源,突破多个创新型技术,该项目近3年新增销售额204.85亿元。
握住创新这把“金钥匙”,企业也在持续攻克技术难题。云南先进弹性体产业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了“空天装备新型化铣保护涂料的研发与应用”项目,针对空天装备制造领域不同时期对表面处理工艺高精度的技术需求,进行了化学铣切保护涂料的关键技术研究。在研究成果支撑下,系列新型化铣保护涂料产品的成功研发及应用实现了空天装备领域保护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在研究机构、生产企业得到应用。依托20多年锗生产和对外贸易经验,昆明汇泉高纯半导材料有限公司不断提升精加工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开发出行业领先的触媒用高纯二氧化锗和零位错光学用红外锗单晶产品,先后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等称号。
此外,云南杉杉建成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云南裕能建成国内最大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集团成为全国功效化妆品第一股,重组疫苗投入试生产。
“十四五”以来,全市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95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4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分别占全省一半以上。在今年召开的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昆明市获奖数占全省的80%,获奖项目涵盖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高原特色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以科技激活发展核心动能
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背后,是科技创新的持续赋能和制度环境的精准护航。“十四五”以来,昆明从平台搭建、政策支持、主体培育等维度发力,构建起全要素、全链条的创新服务体系。
为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昆明市高位统筹,围绕痛点、堵点、难点,在全省率先启动并完成《昆明市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条例(修订)》立法;出台《昆明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试行)》等10余个创新政策。“十四五”以来,省级财政科技资金落地昆明超80亿元,占全省比重超70%。聚焦全市重点产业,实施重大科技项目248个,实施省市一体化重大科技项目13个,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共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2022年的1786家增长到2024年的2442家,年均增长17.43%,占全省比重始终保持在60%以上;全市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快速提升,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2年的84.21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76.73亿元,年均增速48.3%,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2025年上半年,昆明市共完成登记技术合同3949项,合同成交额为65.79亿元,登记件数和成交额均居全省第一,占比分别为83.10%和63.08%。
近三年来,围绕全市重点领域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新建或重组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云南省9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全部落地昆明;自2022年省科技厅部署云南实验室工作以来,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全部布局在昆明。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云南省重点实验室140个、占全省83.83%,云南省技术创新中心22个、占全省81.48%,云南省新型研发机构43家、占全省54.54%。
同时,全市加大高层次科创人才培养力度,支持杜官本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吸引张亚平、郑树森、李兰娟院士参与“春城计划”高层次科技人才专项。在全省率先启动外国人才工作居留许可“一站式”服务,昆明连续6年入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十四五”以来,累计实施国家级外国专家项目15个、省级外国专家项目48个,引进外国专家105人,争取国家、省资助经费640.7万元。
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昆明以科技创新为内核,书写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的精彩答卷。面向未来,昆明还将在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和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等方面发力,重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记者张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