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涂声蕾用钉耙捞取水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林元 摄影报道
9月1日,贵州省林科院的科研助理涂声蕾乘船驶入草海,她将手持的钉耙沉入水中,再往上提时,耙齿间缠满了轮藻和篦齿眼子菜。她迅速在监测本上记录,这是她今年第三次来草海做沉水植物调查。
“每个季度都得来,全湖41个监测点位,一个都不能漏。”涂声蕾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说,去年只能看见孤零零的轮藻,今年草海里面的苦菜、穗花狐尾藻、篦齿眼子菜都冒出来了,正在向好发展。
“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夏品华认为,这是草海“种草”的秘诀。
“这种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低成本、高效快速和自然属性。”草海保护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振吉说,目前,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林科院、中科院地化所、南京大学、长江局等5家科研团队在为草海“诊断”。
不远处,湖面上蓝色的光伏板熠熠发光。跟随技术人员,记者登上湖中央一处监测平台。
“你看,这个正在冒泡的装置,就是我们的水质净化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党委书记陈敬安说,该装置的技术理念是零电耗、零添加。
记者看见,光伏板旁边立着几个一半浸在水里的白色圆柱状的装置——容器外的湖水浑浊,容器里的水却清澈见底。
“仅仅试验了一周,效果非常明显,这样我们更有信心了。”陈敬安兴奋地说。数据显示,7天内,水质净化器可将草海初始高锰酸盐指数的Ⅳ类水提升至Ⅱ类水,透明度与溶解氧含量也存在显著提升。
该项目主要针对草海关键超标水质指标(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提出控制对策,重点解决草海水体浑浊和富营养化问题。
“水质好了,水草自然能长得更好。”陈敬安说,通过不同的路径,在开放的环境下,营造可以让沉水植物自己长出来的环境,通过水流计算出悬浮颗粒物降低的数据。
近年来,草海的水葱、水莎草等挺水植物已全面恢复。轮藻、狐尾藻、篦齿眼子菜等十多种沉水植物在湖底争相“抢地盘”,长势一年比一年好。
如今的草海,生物物种逐渐丰富,生物物种从2016年的1954种增至2600种,鸟类记录增加至252种。
同时,为了保护鸟类栖息地,当地还累计建设了1.3万余亩候鸟觅食地,在每年秋冬,草海保护区工作人员都会钻进芦苇荡,手持镰刀割掉过高的芦苇。“现在已经清理了4000多亩,你看这开阔的水面,黑颈鹤来了就能找到吃的。”王汝斌指着湖边的浅水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