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建立“三全”心理育人新模态


(来源:新华日报)

□ 高媛媛

积极心理教育以个体发展性为导向,以培育优势潜能和积极品质为核心,可系统提升自我认知、情绪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达成身心协同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当前实践面临主体缺位、阶段缺失和场景单一核心梗阻,制约着全人教育目标的实现。AI数据解析的精准性、服务供给的个性化和应用场景的延展性特征可与心理教育需求形成多维耦合,为破解现实困境、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心理育人注入智慧动能与人文温度。

AI驱动多元主体,构建心理育人全员协同模态

传统心理育人长期处于“学工思政单打独斗、家校社协同不力”的主体缺位状态,与全员育人“全主体协同”理念不相符,难以形成系统性育人的合力。各主体应依托AI的纽带联动功能,与学工思政同频共振,共同担起心理育人的职责,构建“思政主导—校家社协同”心理育人全员协同模态,以破解传统模式下“主体单一化、力量薄弱化”的核心症结,切实提升心理育人的效能。

学校主体,应恪守“顶层引领+全校联动”模式,将心理育人融入办学整体规划,明确规定各层职责和功能,搭建AI学校心理育人平台,分层引导消除“心理育人专属化”认知偏差和能力缺口,形成全校心理育人格局。班主任、辅导员应及时掌控学生行为与情绪状况,筑起校园心理预警第一道防线。学科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课堂情绪数据,建立“学科教育+心理培育”融合课堂。行政管理应植入心理育人触点,注重积极情绪供给,营造舒适生活环境。学生应注重情绪管理,组建同伴互助团队,形成师生共育景象。

家庭主体,应秉持“专业赋能—认知重塑”逻辑,依靠AI家庭心理教育平台向家长推送专业化、实践性强的心理知识,破除心理认知壁垒,建立科学的家庭心理育人理念。家长不仅要对心理问题外在表现、产生机理及防范应对措施有清晰的认知,还要对家庭参与心理育人在防范孩子心理异常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被动忽视”转向“主动融入”,成为心理育人的中坚力量,构筑心理问题的家庭防线。

社会主体,应坚守“政府统筹—各界融入”机制,通过制度嵌入将心理育人纳入社会主体责任与义务范畴,明确规范各界的行为准则,并借用AI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切实将社会主体力量注入心理育人生态。企业应肩负职场心理育人职责,并扛起搭建AI平台的大旗,为促成全员心理育人提供技术支撑。媒体应强化社会各界心理育人职责、积极心理培育路径的宣传。社区应依托AI平台针对特殊人群开展线上关爱与线下帮扶工作。

AI适配成长周期,构建心理育人全过程覆盖模态

传统心理育人长期存在“聚焦中学大学,目标适配不足”的阶段缺失问题,与全过程育人“全周期覆盖”理念不对应,难以满足个体各成长阶段的差异化心理需求与持续发展诉求。心理育人应以积极心理学PERMA模型的阶段化育人目标为锚点,依托AI的动态追踪机制与阶段适配策略,搭建覆盖从幼小到成年阶段的全过程心理育人模态,使心理育人真正成为支撑个体成长全过程的“智慧陪伴者”。

幼小阶段,个体面临身体快速发育与环境关键转换,处于心理发展的初成时期,AI应适配PERMA模型中的“积极情绪”与“人际关系”维度,聚焦“情绪认知与社交基础”,运用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动画、互动小游戏等形式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帮助儿童识别积极情绪、学习基础社交技巧。如通过设计“情绪小怪兽”等帮助该阶段孩子精准认知自身情绪,训练基础沟通能力,为后续心理发展奠定框架基础。

中学阶段,个体面临学业压力与生涯规划,处于心理发展的成型时期,AI应适配PERMA模型中的“成就”与“意义”维度,聚焦“压力管理与目标构建”,提供“中高考压力调节”“生涯探索”等工具,引导学生平衡焦虑情绪、明确成长方向,提升自我效能感。如通过正念音频帮助学生调节焦虑情绪,借助“目标拆解算法”将长远的学业或生涯目标转化为可执行的阶段性任务。

大学及成年阶段,个体面临技能提升、职场适应、人生价值探索与实现阶段,处于心理发展的纠错时期,AI应适配PERMA模型中的“投入”“意义”与“成就”并兼顾其他维度,聚焦“心理韧性与价值实现”,提供“职场适应指南”“生命意义梳理”等工具,助力个体应对挫折、找到人生价值。如通过挫折案例分析帮助个体提升抗逆力,“价值匹配测试”协助个体找准人生价值定位。

AI拓展多场景,构建心理育人全方位衔接模态

传统心理育人长期处于“校园为核心场域、线下为主要载体”的场景单一局限,与全方位育人“突破场景边界”理念不匹配,无法满足个体多场景、全时段的心理需求。各场景应借用AI“线上+线下”无缝融合优势,构建校园、家庭、社会三大场景全方位衔接模态,将心理育人从“阶段性服务”转化为“全时段陪伴”,真正成为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全场景守护者”。

校园场景,应依托AI打造“课上融合+课外延伸”的一体化育人体系。课堂上,通过AI互动重构教学,借用情绪识别系统捕捉分析学生表情、肢体信息,直观感知情绪变化状态;利用AI虚拟场景模拟社交冲突、学业压力,沉浸式引导学生掌握应对策略。课后,通过AI提供“个性化心理服务矩阵”,定制化推送“心理微课堂”,发起“情绪打卡”“心理知识竞赛”,实现课内外无缝衔接。

家庭场景,应运用AI打造“家庭专业化心理助手”,激活家庭心理育人功能。一方面,开发家庭通用心理培育平台,如围绕家庭情绪认知,设计“互动式心理游戏”,以提升家庭成员情绪感知力;围绕家庭氛围营造,提供“场景化话术建议”“共情式回应模板”,引导家庭避免对抗式沟通。另一方面,搭建家庭个性化心理推送平台,依据学生心理数据向家长推送“定制化心理科普”,如向低抗逆力学生的家长推送“抗挫折指南”,帮助家长及时掌控孩子心理现状及科学应对方法。

社会场景,应借助AI打造“线上响应+线下支撑”的社会联动育人网络。线上层面,搭建区域性心理服务平台,提供全天候不间断服务,满足个体匿名倾诉需求,并针对突发心理危机提供即时疏导方案。线下层面,需在社区、企业、养老院等场所布设心理服务站,个体可免费进行情绪状态、心理韧性等维度的测评,获取个性化心理指导报告,并联动专业心理机构,对高风险群体开展线下介入和帮扶服务,实现社会场景心理教育的“线上线下协同响应”。

(作者单位: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生态学院;本文系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四五”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重点课题“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问题研究”〈2023SZY-D-1〉及“心灵小筑”辅导员工作室〈2023SZY-D-1〉的研究成果)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