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瓅珣
江西南昌市东湖区设立居家养老志愿服务项目“时间银行”,探索低龄与高龄老人间的互助养老模式;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引入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实现社区养老循环互助;在湖南长沙市岳麓区,志愿服务积分可在“爱心超市”兑换物资和服务……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养老志愿服务方式,着力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
健全培养机制,构建梯度化的志愿服务队伍。当前社区养老服务内容日渐多样化,除了长期性的日间照料服务,有计划的文体、教育、慰问活动,还有各种偶发性的服务需求,如看病和办事陪护,帮助买药、打饭等。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已经在多个城市广泛建立,但仍然面临经费短缺、人员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构建服务强度梯度化的志愿服务队伍十分必要。除了全职或固定时间从事养老服务的工作者之外,构建一支在地的、具有灵活反应能力的社区志愿者队伍是重点。与中高龄老人相比,低龄老人生理状态相对较好,没有较大的疾病困扰,可积极吸纳并作为中坚力量,应对高龄老年群体的服务需求。
建立先付出后回馈的志愿服务机制,逐步培养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志愿服务的动机理论强调在利他主义之外,志愿者还拥有增长知识技能、提升自我认同、满足自我成长的需求。以激发价值感、责任感、荣誉感的精神回报为主,奖励激励为辅的回馈机制有利于发挥志愿者的个人能动性,调动志愿者的长期积极性。低龄老人在老年群体中具有更强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倾向于自我价值的实现。相比年轻人,他们也能够更快享受到“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存取机制的价值回报。培养低龄老人的志愿服务意识,将志愿服务植入国家提供的养老服务体系,有利于整合社区养老资源,推动互助式养老模式发展,逐步提高全民志愿服务素养。
完善管理制度,打通志愿服务与社会生活福利相互兑换的机制。除储存时间之外,各地已开始探索丰富的激励机制。例如,常州的居民志愿者利用志愿服务累积的积分,为孩子兑换暑期儿童活动服务;南京“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引入社区生活商业资源,对优秀志愿者予以免费的生活服务等奖励。再如,可探索建立社区养老志愿服务与老年教育的兑换机制,达到一定数额的志愿服务可获得热门课程的上课资格。通过政府主导、政策保障的运营管理,推动权威性、可靠性与统一性的信用建设,探索形成跨区域使用、赠予的灵活机制,打造互利共生的社区养老体系,助力社区治理。(据《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