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史上最晚”桂花季落幕,地上的桂花不要捡更不要吃


(来源:上观新闻)

近日,在环卫师傅一次次挥舞扫帚的沙沙声中,掉在地上的桂花告别“舞台”,上海今年的桂花季落下帷幕。

今年上海的桂花姗姗来迟,短暂的花期让一些喜爱桂花的市民舍不得匆匆告别,想把当季桂花以桂花茶、桂花糕、桂花蜜等食品的形式保留下来。

上海绿化管理部门提醒,公园里和马路边的桂花主要功能是用来观赏,并不适合用来食用,建议市民从正规渠道购买食用级桂花来制作加工食品,比如预包装的干桂花、糖桂花等产品,或直接购买加工好的含桂花食品。

上海市绿化管理指导站专家介绍,公园、道路栽种的桂花用来食用的话,风险很高。

首先,为确保健康和观赏性,观赏植物会定期喷洒药剂来防治病虫害和野草。有些药物残留期很长,普通的清洗无法彻底去除。即使一些桂花树没有直接使用药物,也难保周边植物在喷洒药物的过程中,没有药物飘洒到一旁的桂花上。

其次,靠近道路的桂花树经常接触机动车尾气,在生长过程中会富集土壤中的铅、锌等重金属,这些有害物质或多或少会随着树木的生长带入桂花。

第三,桂花集中掉落在地上,还可能受到土壤、建筑垃圾、工业污染物等的污染。树下和绿化带是宠物经常活动的区域,桂花还可能被宠物尿液、粪便污染,携带致病菌。所以,直接收集掉落在地上的桂花,食用风险更高。

总而言之,观赏桂花相比食用级桂花,看似人畜无害,实则“身世”成谜——其生长环境和过程均不可控,不像专门种植培育的可食用桂花那样可追溯。

网友拍摄的桂花“地毯”。

桂花一年一季,今年晚开早谢,也难怪喜爱桂花的人不舍。回顾今年的桂花季,上海植物园园艺科专类园主管姚恩扬坦言:“对上海植物园来说,真的是‘史上最晚’”。

以上海桂花季的“风向标”——早银桂为例,往年中秋国庆必开的早银桂直到国庆长假即将结束才有动静。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10月9日在上海植物园内看到,几株早银桂零星开出了黄白色的花朵,初花期比之前的“史上最晚”还晚了一周左右。

近年来,上海植物园早银桂的花期不断刷新“史上最晚”纪录,先是2022年的9月20日,再是2024年的9月末,今年更是拖到国庆假期最后两天才有了动静。

上海桂花姗姗来迟,和“超长待机”的高温天气有关,导致早银桂很长时间内等不到低温的“发令枪”。

低温的“发令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专业上称作启动低温,即促使植物开花的日最低气温。桂花花芽进入圆珠期,并且日最低气温降至启动低温,是花期到来的关键。

但有时候只满足启动低温还不能保证一定开花。经过多年的观察记录和资料分析,早银桂开花要满足“先抑后扬”的条件:先要有“秋意”,气温下降到21℃以下,启动低温满足了,花芽才能转变为花蕾;此后,花蕾的膨大需要暖意,专业上来说,四五天的积温要达到150℃以上。

“本来以为最难熬的时间过去了,既然达到了启动低温,桂花就能顺利开放了,没想到,后面还有新状况等着。”姚恩扬告诉记者,今年桂花花芽萌发后,温度没有像往年那样迎来“秋老虎”,升温迟迟不来,温度持续稳定在20℃上下,导致积温过程缓慢,所以才会发生今年10月下旬上海才有桂花香的窘境。

本来,早银桂“热场”后,还有桂花中的“大将”丹桂、金桂上场,可今年缓慢的积温过程,导致这两位“大将”均在10月末才进入盛花期,匆匆开到11月10日前后便大批凋谢。如此算来,“大将”们也就撑了两周左右。花期乱、花期短,各个品种的桂花都凑不出一个合适的档期集中“发力”,这就是许多网友觉得“今年上海桂花不够香”的原因。

上海植物园10月9日拍摄的早银桂。 图片来源:上海植物园上海植物园10月9日拍摄的早银桂。 图片来源:上海植物园
从左至右,分别是丹桂、金桂、银桂,颜色是区分它们的方法之一。 图片来源:上海植物园从左至右,分别是丹桂、金桂、银桂,颜色是区分它们的方法之一。 图片来源:上海植物园

在养花多年的“老法师”看来,早银桂提早至7月中旬开花,或迟至9月下旬开花,都是“历史性突破”。但显然,近年来的“历史性突破”越来越频繁。上海植物园的物候记录显示,近5年,只有2023年的桂花花期相对正常,这直观反映了气候“不按规矩出牌”的日趋频繁。

姚恩扬认为,如果夏秋交际的高温不退成为未来稳定的气象特征,那么桂花与中秋国庆的“羁绊”将逐渐消失,成为要到国庆假期后才能赏的花了,这提醒世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性。

原标题:《上海“史上最晚”桂花季落幕,地上的桂花不要捡更不要吃》

题图来源:蒋迪雯摄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陈玺撼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