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近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正式公布。《建议》提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大国内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依托。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凸显国内市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不仅是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主动选择,更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表示。
坚持“投资于人”
多措并举释放消费潜力
消费作为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十四五”时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60%左右。
实际上,围绕鼓励消费已有多轮政策出台。加大对餐饮、养老、旅游等服务行业的贷款贴息支持力度、鼓励相关企业扩大投资以改善消费设施和提升服务能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提振了消费。
在更多业内专家看来,当前破题的核心仍是“投资于人”。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人是消费主体,通过“投资于人”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能够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意愿,建立“消费—投资—创新”互动机制,统筹总需求和总供给,在有效益投资与有潜能消费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而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大循环的畅通。
“从本质上讲,居民当期的消费支出水平反映了居民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如果对收入增长和生活保障有乐观的预期,居民就会倾向于当期多消费,反之,就会倾向于多储蓄以防范风险,推迟和取消一些支出计划。”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表示。
在其看来,需要在分配领域,尤其是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领域深化改革,来确保居民消费合理稳步增长。例如,未来要在提升工资性收入上下功夫。这既需要政府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来进行间接干预,也需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劳动生产率,为提高工资创造更大空间。
与此同时,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也认为,未来5年提振内需关键在于以人民为中心。他建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稳就业政策,以增强居民的安全感与消费信心,同时,持续提高居民收入和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夯实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通过稳定产业政策与强化民营经济支持,提振企业投资意愿与长期回报预期。
田轩则提到,扩大内需也应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步伐,促进收入分配优化,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
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建议》提出,要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在业内专家看来,需求和供给是相互影响的。
“很多传统行业,供给和需求是比较容易分开的,但在现代服务业中,供给和需求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另外,在很多新经济领域特别是数字经济中,供给与需求都很难分开。很多行业从供给端就能对需求端进行预测,特别是一些创新创意驱动的行业,新的供给能创造出新的需求。”张军表示。
张军进一步分析认为,当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和政策重点更多在需求侧,但并不意味着供给侧的问题已经解决。相反,国家始终强调,高质量发展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就是要解决供给侧的问题。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也是促进需求侧改革、协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题中应有之义。
“扩大内需支撑,不仅能有效对冲外部需求波动,更有助于增强产业链韧性,促进科技创新、实体经济、金融资源协同发展,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田轩表示,内需的持续释放,将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广阔应用场景,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认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可以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她表示,当前,居民家庭对于服务类的消费诉求明显增长,从新供给的这一角度来讲,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像走入家庭的人形、可以无人驾驶的出租车等这类新装备,就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新奇的消费体验场景。未来,在新需求和新供给良性互动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找到更多产业、市场新的增长点。
在业内专家看来,新需求与新供给的良性互动会催生更多“融合创新”的消费场景,使经济发展动能更多元。例如,数智化技术跟绿色新型产品融合在一起,就会形成智慧家庭生态系统,使传统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有了新样貌,而每一次融合创新都会带起新的消费热潮。据《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