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郭博昊 唐颖
“以前在电视台做编导,是跟着团队完成规定动作;现在做策展,是和艺术家一起做原创表达。看似跨行,其实都是在连接人与内容。”近日,艺术策展人张健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谈起自己从传统媒体人到新职业从业者的转型时这样总结。
从央视二台、三台的编导岗位离开,到如今成为能独立策划艺术展、开发文创产品、对接跨界合作的策展人,张健的职业跨度不可谓不大。而他的经历,恰是当下新职业拓宽就业边界的生动缩影。当传统职业的边界逐渐模糊,新职业正为有能力、敢于尝试的人,打开一扇扇拓展技能使用场景的就业大门。
从发现“信息差”
到突破“技术关”
张健的策展之路,始于一次信息差的发现。离开电视台后,他曾短暂投身品牌公关领域,频繁接触艺术家、品牌方与消费者。“艺术家觉得自己的作品曲高和寡,品牌方想找艺术元素却摸不准方向,消费者想买有美感的东西却不知道去哪找。这三者之间缺少一个翻译官。”张健说。
这个发现让他萌生了转型想法。彼时,艺术策展人还是一个封闭于艺术圈中的小众职业,但张健发现,自己在电视台积累的能力,竟与这个新职业完美适配。“做大型活动策划时练就的大局观,能帮我把控整个展会的主题方向;盯节目细节时养成的较真劲,正好用来打磨展位设计、作品排布的每个环节。”
第一次独立策展时,他也曾遭遇水土不服,传统媒体要求客观中立,而艺术展需要呈现强烈的个人表达。“要明确展什么、传递什么,还要让观众看得懂、愿意接受,这比做节目难多了。”张健说。为了突破瓶颈,他系统学艺术史、美术史,一年跑遍国内外几十场艺术展,甚至钻研材料学、数字策展技术。“现在跟艺术家聊湿壁画的矿物颜料,跟品牌方谈IP授权,都不会觉得外行。”
从办画展到艺术融入生活
在很多人印象里,策展人就是“办画展的”,但张健的工作早已超出这个范畴,他的团队不仅每年策划3—5场传统艺术展,还与地方文旅部门合作开发文创产品、与甜品店联合设计蛋糕、给五星级酒店定制湿壁画,甚至把艺术IP授权给佛山企业做茶具。
“别小看这些小生意,它们都会带来就业机会。”张健举例,去年给某地文旅单位制作的冰箱贴,业务体量虽然只占团队工作的10%,却需要设计、生产、销售多个环节协同。“我们负责创意和IP授权,合作方负责生产,还有兼职团队做市场推广。一个小文创产品,能联动好几类岗位。”
策展主业的深耕,也带动了多种衍生业务的发展。“今年5月的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有位五星级酒店的品牌经理,就是因为看到我们的展品,主动来找我们做酒店艺术展,还提出未来新店合作的可能性。”张健说,现在策展行业早已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艺术+商业”“艺术+生活”的融合生态,能做的不仅是策展人,还有衍生品开发师、IP对接专员、艺术疗愈导师这些新职业。
新职业就业链条正在变长
采访中,张健提到一个细节:现在找他合作的藏家,90后、95后占了近四成,“他们不把艺术品当收藏品,而是放在办公室、茶室当日常摆件,这种需求变化,催生出很多新玩法”。比如,有北京90后藏家专门定制湿壁画装饰别墅墙面,团队需要上门测量、工作室创作、现场安装,“这就需要懂空间设计、湿壁画技术的人,又是新的就业方向”。
政策的支持也让新职业的路更宽。张健介绍,每年参与的全国农业展览馆艺术展,有北京市政府的扶持;成都、深圳等城市还为艺术家提供免费工作室,“政府搭台,不仅能吸引更多人从事艺术相关工作,还能带动周边的展览服务、旅游消费,形成就业链条”。
对于想投身新职业的人,张健的建议很实在:“别觉得新职业离自己远,先看看自己现有的技能能迁移到哪。比如媒体人的沟通能力,能做策展的桥梁;设计师的审美,能做衍生品开发。多读书、多去实地体验,你会发现就业的边界其实是自己拓展出来的。”
如今,张健的团队已经规划好了未来3年的计划。从湿壁画个展到艺术疗愈项目,从地方文旅合作到数字策展尝试。“以前觉得职业道路是一条直线,现在发现是一张网,新职业就是网上的节点,越多节点,路就越宽。”
当“艺术+”不再是小众话题,当文创产品、蛋糕、酒店墙面都能成为艺术载体。“或许我们该思考,在这个新职业层出不穷的时代,你的技能,又能与哪个新职业撞出火花?”张健感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