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情缘 一份坚守


(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姚肇鸿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转眼,我与《衢州日报》已相伴走过30多年岁月。这30多年,是我与《衢州日报》相互见证、共同成长的30多年,是我人生中一段无比珍贵且意义非凡的旅程。

  与《衢州日报》的结缘,始于30多年前的一篇报道——《我们与你同行》。当时,我怀着满腔热忱,写下那篇讲述巨化中学13岁学生吴晓佳的故事。吴晓佳因患骨肉瘤截去右下肢,休学一年后重返校园,她的坚强与乐观深深打动了我。没想到,《衢州日报》用了整整一个版,全文刊发了这篇报道。时任报社总编对我说,他看了这篇文章后流下了眼泪。这篇报道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短短几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如雪花般飞来,总额有20多万元,远远超出了当时治疗所需的费用。衢州电视台也连续播出了以吴晓佳为主人公的专题片《红顶屋的故事》。从那时起,我与《衢州日报》便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份情缘在岁月的长河中愈发深厚。

  《衢州日报》是中共衢州市委机关报,是重要的舆论阵地和风向标。多年来,它始终坚守着舆论监督的职责,为衢州的发展保驾护航。记得20多年前,衢州的财产保险公司只有一家,当另一家财险公司进入衢州时,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那家独享市场的公司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竭力排挤新进入的公司,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提出“定点保险”的办法,又是发文件,又是请客送礼。我敏锐地意识到,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衢州的保险市场将日益开放,国内外的保险公司都会纷纷涌入,一味地驱赶新进入者绝非明智之举,只有公平竞争才是正道。于是,我撰写了《衢州保险市场呼唤公平竞争》一文,发表在《衢州日报》二版头条。这篇文章无疑动了别人的奶酪,触到了他们的痛处,有人恼羞成怒,扬言要在法庭上见我。但报社十分支持我的观点,助我打赢了官司。对方见一招不行,又来一招,想请我和记者吃饭,并送礼上门,被我们严词拒绝。如今,衢州已从一个不太开放的城市,发展成为营商环境最好的全国样板,这其中,《衢州日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以舆论监督的力量,推动衢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公平与正义。

  《衢州日报》不仅是我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伙伴,更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30多年来,我有数百篇稿件被采用,我被聘为评报员,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评报员。这些荣誉背后,是《衢州日报》对我的信任与支持,也是我与《衢州日报》深厚情谊的见证。如今我已是奔八十的退休老人,但一天不读报便感到难受,日读万字、日写千字已成了我多年养成的习惯。每当我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出现在《衢州日报》上时,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与自豪感。这份报纸,早已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32年前的《我们与你同行》开启了我与《衢州日报》的情缘,如今,我依然与《衢州日报》同在。30多年的相伴,让我见证了《衢州日报》的成长与变迁,也让我见证了衢州的发展与进步。《衢州日报》始终坚守着新闻人的初心与使命,为衢州的发展鼓与呼,为衢州的百姓发声。而我,也将继续与《衢州日报》同行,用我的笔触记录下衢州的点点滴滴,为衢州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愿我们同行下去,一起奔赴美好的未来。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衢州日报》将继续发挥其舆论阵地的作用,为衢州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我,也将继续以笔为伴,与《衢州日报》携手共进,书写更多关于衢州的精彩故事,见证衢州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系衢州传媒集团特聘评报员。退休前曾供职于新华社浙江分社《浙江经济报》,曾任衢州市老科协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长期从事衢州地方史研究,著有《衢州抗战》《龙衢战役纪事》等。2022年被评为中国老科协全国先进个人。)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