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咖啡馆”争议,叩问国潮发展的底线与空间


  长白时评评论员 久泰平

  近日,河北石家庄市中山路上一家以“人民咖啡馆”为标识的门店引发关注。该门店以红色为主色调,招牌使用了“人民咖啡馆”字样,下方还带有“人民咖啡为人民”的宣传语,引发关注。#人民咖啡馆店名合法吗#上了热搜。11月8日上午,要潮人民咖啡馆发布声明,表示更名整改。

  据报道,“人民咖啡馆”的母公司为要潮(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曾多次申请“人民咖啡馆”商标但均被驳回,目前仅持有“潮人民咖啡馆”“要潮人民咖啡馆”两个注册商标。相关平台搜索发现,全国多地均有出现这种以“人民咖啡馆”为标识的店家,吸引消费者体验打卡。

  对此,直指“人民咖啡馆”不妥,精准点出了公共符号商业化的核心症结:“人民”二字承载的政治内涵与集体情感,绝非可随意变现的流量密码。商标屡申屡驳仍强行借势,地域双标的整改态度,更暴露了商家对规则的漠视。但跳出对“不妥”的批判,这场争议更像一面棱镜,折射出Z世代文化认同的新形态,也叩问着国潮发展的底线与空间。

  争议的发酵,实则藏着年轻群体对集体记忆的特殊情感表达。年轻人涌向咖啡馆打卡,并非追捧“人民”二字的政治属性,而是被搪瓷缸、五角星等符号营造的复古美学吸引。在他们眼中,这些元素是剥离了时代沉重感的“社交货币”,是对父辈生活的浪漫想象。这种“自下而上”的符号再解读,打破了文化传承的单向灌输模式。正如通过光感变色保温杯还原《诗经》意境,年轻人更接受这种可触摸、可互动的文化表达,而“人民咖啡馆” 的火爆,恰是商业误打误撞触碰到了这份需求。

  但商业对文化符号的借用,必须守住不可逾越的底线。“人民”与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这类公共文化资源本质相通,都属于群体共有财富,绝非企业独占的营销工具。泉州中院曾驳回抢注城市宣传语的商标申请,正是明确了公共符号的保护边界。涉事企业刻意弱化“要潮”前缀、模仿党报字体,本质是用“伪国潮”噱头收割流量,与批判的“贴龙凤纹样算国潮”的伪创新如出一辙。更值得警惕的是地域双标整改——内地加前缀,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及海外留原名,这种对规则的投机性规避,消解了文化传承的严肃性。

  国潮的真正生命力,在于底线之上的创新表达。哈尔斯的国潮实践给出了范本:它不直接挪用公共符号,而是将《诗经》意象转化为保温杯的光感图案,让文化融入日常场景。反观“人民咖啡馆”,26元拿铁与“人民”隐含的亲民属性相悖,红色元素堆砌缺乏情感共鸣,恰印证了人民网“噱头经济变种”的判断。国潮从不是简单的符号拼贴,而是像非遗服装品牌那样,通过专业重构实现文化与产品的共生。

  这场争议为所有国潮从业者立了规矩:公共符号的神圣性不可触碰,法律与情感的底线不可突破。但年轻人对文化传承的鲜活需求,更值得被正视与引导。监管部门需像泉州法院守护城市符号那样,明确公共词汇的使用边界;企业则应摒弃投机心态,学习哈尔斯“不说教、重体验”的沟通方式。唯有如此,国潮才能跳出噱头陷阱,让搪瓷缸、五角星这类珍贵记忆真正“活”在当下,而非沦为商业消费的短暂注脚。

来源:中国吉林网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