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转自:光明日报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团队(以下简称“团队”),立足地域文化资源,探索形成了以“实践共同体”为核心、具有区域特色和国际视野的创新育人模式,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外语翻译人才。
以“共同体理念”重塑翻译教育新格局。团队提出“实践共同体”理念,以研究生为主体、高校导师与行业导师为“双核”,构建协作学习与真实项目融合的教育生态;确立“翻译即传播、实践促生成”的教学理念,实现知识传授、能力生成与价值塑造的统一,形成“课程—实践—评价”三位一体闭环机制。
以“地域文化和典籍外译”为双重依托。团队深入挖掘东北地方文化和民族民俗,构建“文化故事—国际叙事—翻译转化”教学链条,将典籍翻译引入实践,推动翻译教学由语言训练向文化传播转型。与吉林广播电视台合作打造“吉林之声”“和我学中文”等项目,提升东北文化国际影响力;提交多项政策咨询报告,为“一带一路”和“向北开放”提供智力支持,彰显高校翻译教育的时代担当。
以“产教融合”打造多维协同平台。团队依托研究生工作站,联合吉林广播电视台、吉林省外事办等机构共建“校—政—企—研”协同育人机制。在校内设立“典籍翻译中心”和“吉林地域文化翻译传播研究中心”,在校外构建校企协作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外译实践环境,显著提升学生的职业胜任力与跨文化传播能力。
以“教学创新”赋能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近年来学校教师团队屡获省级以上教学殊荣,累计承担教改项目12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出版译著20余部;学生在国家级翻译赛事中累计获奖200余项。该模式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能力提升,形成“教学相长、协同共进”的育人共同体。
新时代,新征程。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团队将不断深化“实践共同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措并举齐发力,着力培养更多兼具文化自信与国际传播力的外语翻译人才,为国家国际传播战略、地方对外交流发展注入更多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曲英梅 王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