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臻 实习生 谢婉婷) 11月5日,记者从2025年省部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工作会议上获悉,自2021年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以来,全省始终把输出作为关键环节,加大投入力度,畅通物流体系,积极拓展市场,推动特色农畜产品走出省外、走出国门,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远销世界30多个国家,“青字号”输出渠道全面拓宽。
五年来,青海在省外建立专供基地、体验店等26家,推送8大类百款高原臻品入驻“中信易家”“中信大昌行生活”等央企电商平台,建成青海拉面“三店合一”样本店200家,全省农畜产品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速36%。在香港、澳门等地开展推介交流活动,打通养殖牦牛肉及其制品供港通道,130余种高原特色农畜产品亮相香港,50余家农牧企业的59个农畜产品通过STC认证。冰鲜藏羊肉进入澳门市场,乐都彩椒首次出口俄罗斯,青海马铃薯首次出口中亚,冻鳟鱼、冬虫夏草出口量全国第一,油菜种子、香菇菌棒、藜麦种子出口国外。并加强与伊朗、哈萨克斯坦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业的交流合作。今年前9个月,累计出口特色农畜产品5.9亿元,增长52.8%,出口增速居全国第一位。
实施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化农牧业产业体系。目前,累计创建5个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6个国家特色优势产业集群、3个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23个产业强镇,集聚带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同时,精深加工有效提升,全省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64家,认定创新型农畜产品加工企业4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家,全省主要农畜产品加工率由61%提高到64.3%。
累计制定国家行业标准5项、现行有效地方标准822项,制定发布牦牛、青稞等特色产业标准体系10项,按标生产的格局正在形成。五年来,通过延链、补链、壮链,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集聚推动“小特色”向“大产业”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