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劳动午报)
转自:劳动午报

本报讯(记者 孙艳)日前,随着“科技为光 典赞科普——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暨第十五届北京科学嘉年华展示交流活动”在中国插花艺术博物馆举办,为期一个多月的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据不完全统计,其间,本市累计开展各类科普活动3000余场次,线上线下累计传播量达1.35亿人次。
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是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实施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由北京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牵头主办,线上线下融合,全市协同联动,汇聚了首都地区众多优质科普资源,为首都群众呈现了一场全领域行动、全地域覆盖、全媒体传播、全民参与共享的首都群众性科学文化盛宴。
在本次展示交流活动中,全市涌现出的特色主题专场活动、科普展演、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科普传播平台、科普阅读推广等优秀实践案例,以及发挥示范作用的学协会、企业、高校院所、“科技馆之城”成员单位进行集中展示。这些典型代表以创新的形式和扎实的内容,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成为首都科普工作的生动缩影。
活动现场特别设置“科学之光浸润京城 科普成果点亮未来——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成果展”,集中呈现了科普月期间全市的特色活动成果和16个区的科学传播新活力,生动展现了首都大科普生态的建设成效,与同期获得展示表彰的特色主题专场活动、科普展演、科普讲座等优秀实践案例共同印证了首都科普工作的创新发展。
本次科普月聚焦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类重点人群,通过分层化、精准化的科普服务,有效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据了解,一个月来,全市1700余家学协会、企业、高校院所及“科技馆之城”成员单位协同发力,共同投入这场科普盛会,累计开展特色主题专场活动、科普展演、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科普传播平台、科普阅读推广等各类活动3000余场次,线上线下累计传播量达1.35亿人次。本报记者 曹立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