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物与情感的传承


  ▌柴丹

《补碗匠》王勇英著 高婧绘 现代教育出版社

  不知是缘分还是巧合,看到《补碗匠》这本书时,我正在去往瓷都景德镇的旅途上,从安徽宣城向南,一路绿水青山、小桥人家,这情景与绘本封面上的景色颇有几分相似。

  在去过景德镇之前,我对瓷器文化的了解极少:日常的家用瓷器被默认为生活中的平凡之物,而博物馆展厅里高贵的瓷器又让人觉得遥不可及。直到走进景德镇,我对瓷器文化才有了崭新的认识。在这里,数不清的具有精美巧思的手工瓷器是人们可以亲自感知的“艺术品”;在街头店铺和集市上,艺术家、创作者与游客们毫无距离,热情交流着关于瓷器的一切……瓷器,不仅代表这座城市的历史,也是这座城市当下的生活。沉浸式游览几天之后,不知不觉间我便被博大精深的瓷文化深深吸引。

  就在这种对瓷文化的热情向往中,我翻开《补碗匠》的封面,映入眼帘的是许许多多四散开来的青花碎瓷片,纹样古朴,清雅动人。这些碎片很容易引起丰富的联想:它们原本是件什么样的瓷器?又在何时何地被打碎?那些古朴美观的纹样,有什么美好的寓意?

  为这本书绘制插图的高婧老师告诉我,《补碗匠》改编自王勇英老师的小说《青碟》,故事的背景取材于作者的家乡——广西博白。博白古称“白州”,历史悠久。历史上,中原人口为躲避战乱,多次南迁,一路经江西、福建、广东等地辗转而来,逐渐形成如今中国最大的客家聚居县。博白本地陶土资源丰富,民间制陶工艺源远流长。王勇英老师书中讲到的瓷器,可看作是中原汉文化与岭南本土文化交融的产物。比如故事中那只碎瓷碟上绘制的纹样“细叶雷公根”,正是广西常见植物,与当地民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故事里的小主人公名叫“青碟”,他年迈的奶奶在箱子里珍藏着一把碎瓷片,那原本是一只漂亮的青瓷碟,被青碟意外打碎了。奶奶虽没有责怪青碟,自己却伤心地生病了。

  一天,村里来了一位年迈的补碗匠。对于青碟这个年纪的小朋友来说,补碗匠的身份和行头既奇怪又陌生,他们好奇地围着补碗匠看热闹。青碟奶奶听见补碗匠进村的吆喝声,一下子精神起来,她让青碟把补碗匠请到家里来,想让补碗匠将破碎的碟子修补完好。

  补碗匠在村里的旧屋场修补瓷器,这里是一个早已废弃的烧瓷作坊,房顶上散落的瓷片仿佛在无言地诉说着被遗忘的故事。青碟按照奶奶的吩咐,也来到旧屋场看补碗匠补瓷。在与补碗匠的闲谈中,青碟意外得知了那只碎掉的青瓷碟背后的家族故事。原来,青碟的爷爷是一位顶尖的瓷器匠人,而那只青瓷碟,是爷爷特意为奶奶制作的定情信物,不仅工艺卓越,就连上面的“细叶雷公根”纹样也是爷爷的独创。

  青碟第一次了解到,原来自己的爷爷在过去的年代里是那样出色、受尊敬的匠人——在那个时代,没有工业生产线,制作瓷器、修补瓷器的匠人对老百姓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当时的人们对每一只瓷碗、瓷盘都会异常珍惜。

  了解到过去的历史,青碟才明白,家里这个老旧的、几乎被遗忘了的青瓷碟对爷爷和奶奶的重要意义。他为自己的粗心莽撞感到后悔,同时也理解了补碗匠的工作价值。补碗匠曾经是青碟爷爷的“粉丝”,现在,时代变迁,人事已非,但他仍然坚守着这门古老的手艺。正是他带来的年轮深处的故事,让青碟与家族的记忆和旧日的历史产生了深刻的联结。

  天色渐暗,补碗匠终于用他古老神奇的手艺把碎掉的碟子补好了。青碟捧起碟子,满怀珍惜地将它捂在胸口,仿佛感受到了爷爷的温度。此时此刻,这只旧碟子对青碟的意义已经完全不同。青碟大概再也不会无知冒失地对待这只碟子了,他已经了解到这碟子是多么的珍贵。同样一件器物,当我们真正了解到它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看待它的眼光和赋予它的情感便截然不同。

  看到青碟的转变,我不禁再一次联想到我在景德镇的见闻感受。初来乍到时,我以为与许多旅游城市一样,不过是一个古老的地名,是吸引游客的标签,而当我亲眼看到瓷器作坊里的师傅手握泥胎凝神专注地拉坯,街头店铺里的画师屏息静气地在素坯上细细描摹,我由衷改变了最初的想法。我开始热切地查阅资料,想要更深入地了解手工瓷器的制作流程。我意识到,手工制瓷并不是一个噱头,而是在被大量从业者坚持的历史传统和宝贵共识。

  手工匠人们的坚持令人震惊,也令人着迷。对此我曾经感到疑惑:为什么在工业化流水线可以生产大量标准化瓷器的今天,还有那么多手工匠人在坚持用最古老的方式制作瓷器?他们所坚持的,本质上是什么呢?这种坚持有必要?我想,这大概不是我一个人的疑问。

  在看《补碗匠》的故事时,我忽然有所领悟。补碗匠走村串寨,坚持用一门古老的手艺为人们修补瓷器,这是因为,对他来说,瓷器承载的就是他的生命本身。他像无数手工匠人一样,在这项技艺上投入过精力、汗水、执着、热爱,以及更重要的——对美好生活守护和期望。而那些精心手作的瓷器中,凝聚的是一代代劳动者宝贵的生命的能量:被制作和使用了千年的器形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智慧,精心设计的吉祥纹样中寄托了人们美好愿望。从古至今,器物与情感互为载体,跨越山海,代代相传。后人可能会忘记历史的细节,但内心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与向往却永远不会失落。

  所以,在现实中,越来越多年轻人“血脉觉醒”,爱上瓷器,愿意为手工瓷器买单,一次次游“瓷都”……而故事里的青碟,在亲眼目睹了一位老匠人将一只碎瓷碟修补完好后,终于明白了一件小小器物的价值和意义,并因此收获了心灵的成长。

  在故事的最后,补碗匠的声音渐行渐远而余音不断;青碟的奶奶渐渐老去,但心中的念想依然坚定。相信有一天,青碟也将真正领会到:看似平凡的一件件瓷器中,不仅凝结了一代人为了生计洒下的勤劳汗水,为了手艺付出的巨大努力,更有他们对生活朴素而深沉的情感。这份理解,将是跨越时代的理解和共鸣,也是真正的传承。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