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
很多人都知道被称为“扬州八怪”代表人物的清代文人郑板桥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但并不了解他还是一位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父母官。近日,由何冰导演并主演的话剧《枝叶关情·郑板桥》,作为“大戏东望·2025全国话剧展演季”开幕大戏在保利剧院上演,以清代廉吏郑板桥潍县七年的为官生涯为核心,不仅塑造了一个立体的郑板桥,更通过何冰充满个性魅力的演绎,让这部弘扬廉吏精神的话剧有情有趣,有风骨有思想。
传统清官题材容易陷入“高大全”的符号化困境,而何冰的创作核心,是让郑板桥从历史典籍中“走下来”,成为有血有肉的“人”。该剧从郑板桥连夜奔赴府衙应诉开始讲起,以乡绅控告的条条罪状为引线,通过充满悬念的倒叙方式将郑板桥的多面人生层层铺展。
作为“好官”,郑板桥在灾情肆虐时果断开仓放粮、推行“以工代赈”,面对官场阻力仍坚守“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其担当并非道德符号,而是在具体困境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抉择;作为“好才”,其诗书画“三绝”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全方位体现,更是性情与人生境遇的深度交融——挥毫泼墨时的才情风骨,题诗明志时的精神坚守,让文人气质与为官之道形成交织共鸣;作为“好人”,他坚守做人的朴素信念,在官场沉浮中始终保有慈悲与温热,在民心认可中完成精神回归;作为“好怪”,他不媚权贵,用率真个性与官场陋习碰撞,“六分半书”的张扬与处事风格的耿介相互印证,让“怪”成为守护清廉的铠甲而非刻意标榜的噱头。这种多维度的塑造,让郑板桥跳出“完美清官”的窠臼,成为有挣扎、有温度、有个性的鲜活生命;也让观众看到,郑板桥的清廉不是与生俱来的光环,而是在官场潜规则与民生疾苦的夹缝中,用“怪”脾气与真性情坚守的结果。
何冰诙谐幽默、个性耿直的“嘎劲儿”,与郑板桥“诗骨文心”的“怪才”特质相得益彰,为角色带来了独一无二的感染力。他深知“做好官难”的核心命题,在表演中没有刻意拔高人物,而是通过松弛的表演状态和富有张力的台词节奏,传递出郑板桥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拉扯,也将其“为民请命”的担当与“难得糊涂”的通透融为一体。无论是面对权贵施压时的隐忍与坚定,还是面对百姓疾苦时的悲悯与急切,或是面对艺术创作时的纯粹与洒脱,都被演绎得入木三分。何冰扎实的台词功底,还让郑板桥的诗句自然融入剧情,“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铿锵语调里,既有文人的傲骨,更有官员的担当;“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核心台词更是在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既呼应剧名,又层层深化主题。而郑板桥与同僚交锋时的机智调侃,更是让严肃的历史题材和廉政主题多了幽默风趣,同时避免了说教感,能够引发当代观众共情与共鸣。
《枝叶关情·郑板桥》的舞台美学也颇具匠心,几片摇曳的竹影、一方流动的水墨、错落的黛瓦青砖,既勾勒出清代潍县的市井风貌,又暗合郑板桥“诗画意象”的艺术审美,将“竹之坚韧”“为民初心”的主题具象化,实现了道具与人物、主题的深度绑定。而贯穿始终的驴偶“懂事”,更是剧中点睛之笔,让写意风格与戏剧张力实现双重升级。这头由三位操偶演员饰演的小毛驴“懂事”,绝非简单的道具,而是兼具“伙伴”“隐喻”与“调味剂”三重身份。更巧妙的是,毛驴的“倔强”与郑板桥的“执拗”形成镜像呼应,这种微妙的对照,让人物性格更显立体生动。
作为一部带有命题意义的原创话剧,《枝叶关情·郑板桥》令人惊喜,但仍有改进和提升空间。希望该剧能够继续打磨完善,成为一部不仅靠何冰个人魅力和演技撑起全场,更能呈现更丰富人性和戏剧张力的精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