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倩

作曲家鲍元恺(中)向观众挥手致意。 摄影 牛小北
1990年11月,作曲家鲍元恺的大型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完稿,1991年首演亮相。凭借24首脍炙人口的中国民歌旋律和绚丽多彩的西方管弦乐色彩,《炎黄风情》展示了一幅幅炎黄子孙的生活画卷。至今30余年,《炎黄风情》被改编为室内乐重奏、独奏,民族器乐重奏、独奏,钢琴独奏等诸多版本,成为海内外上演频率最高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之一。很大程度上,《炎黄风情》堪与上世纪50年代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70年代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并肩,共同构成新中国三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创作里程碑。
令人感慨的是,作曲家笔耕不辍,对中国作品、中国声音的挖掘、丰富仍在继续。11月7日和8日,交响合唱版《炎黄风情》在国家大剧院完成首演,80岁高龄的鲍元恺,以交响合唱这种“终极形态”,完成艺术生涯中极具象征意义的回环与升华。
连续两天,指挥家钱骏平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北京爱乐合唱团,携手歌唱家吴碧霞、黄训国,以200余人的超大编制震撼“发声”。交响合唱版《炎黄风情》包含19首正曲,在保留《太阳出来喜洋洋》《茉莉花》《小河淌水》等耳熟能详段落外,纳入《安平怀古》《丢丢铜》等数首台湾民谣,同时补入四川《数蛤蟆》等汉族民歌经典,让作品在文化版图与情感表达上更趋完整。
19段民歌,每首的音乐风格、创作技法、作品编制各不相同。声乐部分覆盖独唱、混声合唱、无伴奏合唱、童声合唱等形式;乐队部分从类似爵士乐的5人配置,到全编制交响乐团加完整的锣鼓打击乐团,编制不等。写作手法方面,既有乐队为合唱伴奏,也有合唱为乐队伴唱。
人声的引入是这一版本创作中的最大变革。鲍元恺特别强调童声合唱的运用,有着童声合唱“天花板”之称的北京爱乐合唱团音色纯净空灵,技巧成熟。比如,在无伴奏合唱《杨柳青》中,短短80秒,鲍元恺设计了9次转调,即便对成年歌唱家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但北京爱乐合唱团的表现非常精准;在童声合唱《小白菜》中,合唱弱下,乐器噤声,一道清澈却苦涩的清唱,把歌曲中无依无靠的孩童塑造得格外动人情肠。
从带着“乡土气”的民歌,到交响合唱的“殿堂感”,鲍元恺精心运用复调技法,通过旋律线条的交织、模仿与对话,来描绘劳动场面、山野对歌等生动场景,既丰富音乐的层次,也让呈现效果明显有别于西方合唱留存的宗教基因——这是中国的声音、中国的故事,作曲家以耄耋之龄再次挖掘“炎黄风情”的赤子之心,更是一曲余味无穷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