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乡沏出“新茶香”


游客在玛坑乡万亩生态观光茶园“打卡”。李洪元 摄游客在玛坑乡万亩生态观光茶园“打卡”。李洪元 摄

秋日,在周宁县玛坑乡的万亩现代生态茶园里,一垄垄青绿从山脚盘旋而上,层层叠叠的漫山茶树,散发着醉人的茶香,背着茶篓的茶农们在茶园间穿梭忙碌。

玛坑乡是周宁县主产茶区之一,拥有茶园面积1.8万亩,也是周宁县人均茶园面积最大的乡镇,人均拥有茶园面积1.3亩,90%以上农户依靠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致富。

依托万亩连片的茶园资源,近年来,玛坑乡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延伸茶产业链,全乡初步形成茶叶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和休闲旅游融合的发展格局。新业态、新模式正让老茶乡焕发新生机。

联手干,抱团“钱景”旺

“玛坑乡现有梅占、金牡丹、福鼎大毫、金观音、小菜茶、铁观音、白芽奇兰、安吉白茶、福云六号等茶叶品种,年生产干茶10.5万担,茶产业产值1.5亿元以上。”玛坑乡乡长郑定国介绍,产业基础虽实,但以原料茶、低端茶为主,存在经营分散、效益不高、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为破解传统茶业的瓶颈,玛坑乡采取创新举措,推动首章、灵凤山、升阳、芹太坵等相邻村落成立玛坑乡茶叶专业联合社,抱团做大茶叶产业。

在此基础上,玛坑乡聚合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实行茶产业统销统购,推动茶叶标准化生产,建成茶叶加工共享车间,打造“生产—包装—销售”全链条,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40万元。

玛坑乡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以往,单体合作社规模偏小、实力偏弱,茶青往往以每公斤14元的低价就被收购;合作社的联合极大提高了市场话语权、定价权和竞争力,向社员统一收购茶青的价格可达每公斤20元,再由联合社统一出售,价格可达到每公斤24元。

不仅如此,玛坑乡还积极回引在外能人,返乡创办颂峰茶业,通过“企业+合作社+茶农”模式,指导茶农种植生态茶叶,回收不合格农药,收购茶农的茶青,解决茶农后顾之忧。

近日,在颂峰茶业标准化加工车间,工人有条不紊地进行茶叶加工生产。“我们的茶青大部分来自周边合作社和茶农的订单交售,今年已生产毛茶400多吨,预计全年将生产毛茶600吨。”颂峰茶业负责人汤赞发说,通过这种模式,颂峰茶业不仅稳定了原料来源,还为茶农打通了稳定的销售渠道,真正实现“种得好”也“卖得好”。

“茶园+”,融合多种业态

在周宁县玛坑乡万亩生态观光茶园里,茶畦构成一道道齐整流畅的线条,百米摄影长廊依山而建,美丽茶园风光尽收眼底,道路停车坪、公厕、旅游步道一应俱全。

玛坑乡依托茶田多元场景,结合当地特色,推出“春赏樱茶雅集、夏享农趣体验、秋品文旅盛宴、冬暖围炉时光”四季主题线路,推动茶旅单一业态向“全时多元”蝶变。

“这里不仅空气清新、风景优美,还可以零距离接触茶树和新鲜茶叶,感受品茶的乐趣,太惬意了。”来自福安的游客陈宝玉说。

玛坑乡万亩生态观光茶园正是茶旅融合的生动体现。该乡以获评首批省三星级乡村自驾游线路为契机,以茶为针、旅游为线,通过穿针引线,把茶叶种植、生产、销售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打造“茶乡之旅”生态观光旅游品牌。

随着该乡多条道路建设提速,芹太坵老区基点村的“红色茶文化”、升阳村的“观光茶文化”、灵凤山村的“民俗茶文化”、首章村的“禅茶文化”相互融合,一条条茶旅融合的旅游线路初步形成。

“我们正在打造集茶园观光、茶叶品鉴、茶事体验、茶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综合型茶旅目的地。”郑定国说。

为持续释放茶园经济效益,玛坑乡积极探索“茶园+”复合种植模式,在茶园中套种樱花等观赏花木,并试点推广经济类作物间作,实现“一地多收、景效双赢”。

走进玛坑乡灵凤山村,一片崭新的茶园映入眼帘。这片占地30亩的新茶园,巧妙地采用多种经济作物的套种方式。茶园中,福鼎大毫、金牡丹等优质茶叶品种茁壮成长,在茶苗的空隙间,乌饭树也生机勃勃。

“这样的布局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还为我们带来了双份的收入。预计3年后,这片茶园年收入将高达10多万元。”玛坑乡灵凤山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林春杰欣喜地说。

“云”上卖,科技添茶香

更热闹的景象在“云端”。乘着新质生产力的东风,玛坑茶叶变成了拉动人气的“流量密码”。

“我们的茶青全部来自闽东高山茶叶产区,做出来的茶叶汤色明亮、滋味鲜爽。”在玛坑乡紫竹村,返乡创业的村民陈银芳正举着手机为网友推介茶叶。伴随着她接地气的讲解,直播间不断涌入新观众。

2024年,陈银芳以茶叶为切入点,通过拍摄茶园景色和茶叶制作过程,借助“不见面、线连线、屏对屏”的线上营销模式,充分发挥“直播+”优势,为茶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口感清新,茶香悠长,每一口都能感受到茶叶的自然和纯净。”“品质好,口感不错,入口鲜爽,品相很好。”……在陈银芳的抖音店铺中,好评率达100%。据她介绍,产品主要销往北京、湖北、黑龙江等地。未来,她计划进一步补充茶叶产品,扩大规模,持续拓展市场。

屏幕上,订单仍在持续增长;屏幕背后,茶园里的科技变革也在同步发生。

走进玛坑乡首章村,高高矗立的摄像头、匀速旋转的气象设备和虫情监测系统散布在茶园中间,24小时不间断地观察和记录茶叶的生长情况。

首章村用科技力量助力产品品质提升,通过引入5G智慧茶园系统,推行“一品一码”可追溯管理,为种植决策、茶园植保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支撑,不断助推首章茶叶品牌迈向新台阶。

“以前种茶全靠经验、全靠跑,现在有了这些设备,我们可以根据收集的数据更科学地进行茶园管护,实现增产增收。”首章村党支部书记陈桂清说。

有了这些茶园“新管家”,不仅提升了茶园的“智”,更保障了茶园的“质”。如今,首章村的茶产业正朝着智能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方向稳步迈进,全村建成现代生态茶园1200亩,年产干茶5000担,产值达400余万元。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