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如何治愈孩子的心?


(来源:上观新闻)

十月出差北京,又收获了几场美的相遇。

先是北京画院的“无限清凉——丰子恺艺术展”。原定闭展时间已到,幸运的是:画院又为真爱粉们延期了几日。于是,一大早,四面八方赶来的观展者欣欣然地“开”满了展厅。与九月刚结束的上海程十发美术馆“人生短、艺术长——丰子恺艺术展”200余幅作品相比,这次的展品不多,但大家的爱一点不少,更有不少拄拐杖、坐轮椅的长者在每一幅作品前久久驻足、凝望。

进门左转,大喜过望:第一件就是我的最爱《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一瞬间,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临摹这幅画时至美至净的时空之中,身心一阵幸福的轻颤。不爱拍照的我,却毫不犹豫地将手机递给身旁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士,请她为我留下与“最爱”的合影。女士欣然应允,且心有戚戚焉地告诉我,这也是她的至爱。美与爱,是心与心之间最短的距离——短短几分钟的相遇,我们从画作聊到了人生、聊到彼此的工作以及对生命的感悟。原来,为我拍照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导师王铟老师,而我们,都在同样深切关注与思考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都在尽己所能地想为孩子们多做些事。

“太难了,”王老师说,“要帮助孩子们,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作为心理工作者,你们要承担更多,更不容易。”“谢谢您的理解。”我说,“是的,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尤其是像您这样的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可以将心理和美的教育更紧密地结合,帮助更多的父母像丰子恺先生一样,看见孩子的美,就有机会将危机干预前置、预防更严重问题的发生。”

第二天,我应邀出席黄志忠导演《向光花盛开》电影的首映礼,并作为心理专家第一个发言。这是中国首部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题材的影片,根据“网络劝生者”的真实经历改编。我说:“感谢黄志忠导演,让更多的父母有机会看见孩子心中的痛,知道那份痛是真实的。看见,才有可能懂得;懂得,才有可能改变。”首映礼结束,一位男士过来与我握手,说:“您说得太对了,很多父母都不信他们的孩子真的很痛苦。我是医生,以前也不知道、不理解青少年心理问题原来已这么严重、这么普遍……”

我把离开北京前的四个小时留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举办的“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展厅入口处,大屏幕滚动播放着列宾的纪录片,一行小字让我热泪盈眶:“艺术本身就是善,它让麻木者惊醒,让绝望的人看到光……直到最后一刻,我仍相信:艺术能穿透战火,在废墟上种出野花。”

和平年代里,心与心间的“战火”依然需要美与善的穿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与情感废墟,也依然需要光芒、花朵与希望。看不见孩子的美,就看不懂孩子的痛。从丰子恺先生笔下孩子的美善真、到黄志忠导演镜头中孩子的苦与痛;从我和王铟老师的偶遇,到与列宾隔着时空的共鸣,多希望更多的“大人”在艺术中复归天真,更多的孩子成为真正的“人”。

原标题:《晨读 | 林紫:看见孩子的美》

栏目编辑:华心怡 文字编辑:王瑜明

来源:作者:林紫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