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别轻视了“风疹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前沿诊疗论坛在进博举办


(来源:上观新闻)

荨麻疹有个老百姓熟悉的名字“风疹块”。你或许想象不到,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慢性荨麻疹患者,他们不仅深受瘙痒的困扰,还会背着失眠、焦虑等心理负担。

“荨回快乐,瑞启新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前沿诊疗论坛日前在进博会诺华公司展台成功举办。皮肤科领域专家、基金会和诺华公司代表齐聚一堂,围绕CSU的诊疗现状、患者痛点以及新药研发进展等话题展开深度讨论,旨在提升公众对疾病的正确认知,探讨创新靶向肥大细胞疗法对CSU治疗的获益,助力患者“荨回快乐”,自在生活。

在中国,每5人中就有1人得过荨麻疹

在中国,每5个人中就有1个人得过荨麻疹,女性患者是男性的2倍。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所长赵作涛教授介绍,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分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普通荨麻疹通常是急性发作,由明确的外部因素触发,如特定食物、药物、花粉等,病程短,通常在几天至几周内可痊愈。而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伴瘙痒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超过6周。其中,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是最常见的类型,我国有超过1000万患者。

事实上,CSU给患者带来的不仅是表面上的风团、瘙痒或血管性水肿,还有容易被忽视的共病,约35%的患者伴发慢性诱导性荨麻疹,28%的患者至少患有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等),24%的患者至少患过一种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还有31%患者患有一种精神性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失眠症等)。

“大部分CSU是免疫系统功能异常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无明确诱因、易反复且累及全身,因此需要通过长期、系统性、规范化的治疗来管理。”赵作涛教授说。

“CSU的一大问题在于‘不可预测’。它像突然袭来的风暴,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沈燕芸教授告诉记者,“在我们诊疗过程中能够看到CSU疾病深深影响了患者的个人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超过半数患者经抗组胺药规范治疗后,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他们可能因长期辗转求医却屡屡失败,陷入“治疗-失败-再治疗”的循环。而且瘙痒和肿痛随时可能不分昼夜、不分场合地反复出现,不仅扰乱生活节奏,还会带来失眠、焦虑等心理负担。

她透露,“CSU晚上发作较多,一周发作3-4次,即使吃了抗组胺药物,也可能由于药物的副作用引起嗜睡,长期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风团可能经常出现在面部、颈部等裸露的部位,影响患者的外观。经常看到患者‘全副武装’来看病,物理上、心理上都把自己隔离起来,逐渐远离社交。”

聚焦多维需求,助力“荨回快乐”

CSU起因不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患者带来的负担不仅有表面的皮肤瘙痒,更是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抗组胺药治疗作为一线治疗,然而超过半数患者在使用抗组胺药治疗后仍控制不佳,治疗需求强烈。

在沈燕芸教授看来,患者对于治疗的需求集中在“快”和“稳”两个方面,在快速缓解症状之外,又期待长期稳定、减少反复、用药安全。无论患者还是医生都亟需更完备的药物策略拓展现有的治疗选择,兼顾患者的双重治疗诉求,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无荨人生”。

赵作涛教授表示,“CSU疾病机制背后是多重通路的共同作用,远非组胺单一通路所能概括。随着科学技术的突破和对疾病病理的理解,CSU治疗领域进展喜人,已由传统方案转向精准靶向阶段,口服用药选择也已更多样化。以生物制剂和BTK抑制剂为代表的创新疗法,能够直接作用于上游免疫信号通路,从而有效抑制组胺等致痒介质的释放,为患者症状控制和全病程管理提供支撑。”

“这次进博会带来了治疗的重磅新品瑞米布替尼,这是一款新型的口服BTK抑制剂,是首个用于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口服小分子靶向药。”诺华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免疫治疗领域负责人王嘉透露,近期瑞米布替尼已在美国获批用于治疗CSU,也即将登陆中国。今年2月CDE正式受理了瑞米布替尼的上市申请,3月作为一类新药被纳入优先审评。我们团队正在积极推进中国获批进程,有望于今年年底在中国获批,真正实现全球同步,早于欧洲和日本等市场和国家。

与此同时,瑞米布替尼治疗慢性诱导性荨麻疹、多发性硬化、化脓性汗腺炎和食物过敏等疾病的研究也在积极开展中,进一步扩大产品治疗领域,惠及更广泛的患者人群。

王嘉表示,借助进博会这一开放合作的平台,我们也在积极与学界、专家、基金会加深交流,探索符合中国患者需求的临床诊疗路径和疾病管理模式,将全球前沿的创新成果带给中国患者。

原标题:《可别轻视了“风疹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前沿诊疗论坛在进博举办》

栏目主编:戎兵

来源:作者:文汇报 唐玮婕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