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海洋智能计算大会:技术创新推动海洋科学研究智能化转型


【环球网科技综合报道】11月5日-7日,第三届海洋智能计算大会在贵阳正式启幕。本次大会由中国学会海洋大数据与高性能计算分会主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承办,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等单位协办,汇聚了国内外海洋智能计算领域的权威专家、资深学者及企业领袖,搭建起全球化、开放式的技术与学术共享交流平台。

中国太平洋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正楼指出,海洋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覆盖地球表面71%的蓝色疆域,而海洋智能计算已成为理解海洋、经略海洋的关键技术支撑。当前,高性能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重塑海洋科研范式,推动海洋事业从“观测驱动”向“计算驱动”与“智能驱动”转型升级,为海洋灾害预警、资源开发、环境治理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赋能。

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大数据与高性能计算分会会长、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刘桂梅研究员表示,高性能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正与海洋科学深度融合,催生了一系列颠覆性创新成果。从人工智能融入风暴潮灾害风险预警防控,到海洋卫星高质量数据集构建取得突破,再到海洋预报大模型实现高时空分辨率预报,技术创新正推动海洋科学研究智能化转型,在保障国家海洋安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据悉,本次大会以跨学科交流为纽带,通过主题报告及5个分论坛,围绕海洋大数据、智能预报、国产软硬件新技术等重点内容深入探讨,助力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应用。

此外,大会现场多位行业专家还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侯一筠研究员带来《中国近海风暴潮灾害研究进展与展望》报告,详解该领域的科研突破与未来方向;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邹亚荣研究员汇报《我国海洋卫星进展及高质量数据集构建》,展现了我国海洋卫星技术的发展成就;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陈建芳研究员以《大数据时代与四维海洋监测技术》为题,阐述了从“单点监测”到“全域感知”的技术升级;中国海洋大学林霄沛教授分享《南海“神针”-海洋预报大模型》,彰显了大模型在海洋预报中的重要价值;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超智协同创新实验室、应用优化专家王哲与北京并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球科学行业事业部总经理李津宇,则分别从人工智能赋能海洋领域模式开发、新型算力基座支撑海洋大模型发展等角度,分享了技术落地与产业应用经验。

李津宇认为,海洋领域的大模型进入了百花齐放的阶段。国内外都有不少重磅成果,这些模型覆盖了海洋预报、海冰预测、海洋环境分析等多个场景,而它们的训练、推理和迭代,都离不开强大的算力基座支撑。随着模型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对算力的规模、性能和稳定性要求也在持续提升。“并行科技的算力平台建设是需求驱动的进化过程。随着算力服务时代的到来,并行推出了多种优质服务,还针对不同场景提供弹性计算资源优惠。”

李津宇还谈到,新型算力基座的核心是模型即服务(MaaS)这一新范式,它把 AI 模型封装成标准化云服务,用户通过 API 接口就能按需使用,按调用量付费,无需自己训练、部署和维护模型。这种模式能极大降低 AI 使用门槛,推动技术在海洋等行业深入应用。同时,“大小模型协同” 的发展路径和 “公有云 + 专有云” 的混合部署模式,能兼顾效果、成本与数据安全。”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