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听取了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情况的报告。通读报告发现,一连串数据显示本市城乡融合发展呈现新面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2%,“美丽乡村路”累计建设1500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8%……农村居民腰包更鼓,乡村颜值更高,城与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报告指出,本市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十四五”乡村振兴规划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2%
报告指出,在乡村振兴方面,本市落实“十四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2%,城乡收入比缩小到2.32∶1,农村人居环境和乡村风貌明显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5%,培育形成乡村市集、乡村烘焙、村咖等一批乡村服务新业态。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强化集体“三资”监管,全市农村集体经济账面资产总额1.1万亿元,超三分之一的村庄实现分红;乡村治理水平稳步提升,民主法治示范村覆盖率超过40%。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9.8%
公共资源配置方面,本市持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美丽乡村路”累计建设1500公里。149个行政村通过“城带村”“镇带村”纳入城市公共供水覆盖范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8%。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累计完成2800余个美丽乡村基础设施补短板任务,卫生户厕、垃圾处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已达到96.9%。行政村千兆宽带接入能力通达率100%,补齐1830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在深入推进。报告指出,本市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365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城乡义务教育本科以上教师比例达到1.01∶1。组织51家三级医院对口支援远郊区15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或改扩建75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消除医疗卫生服务空白村,规划内村卫生室一体化率达到70%。强化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建成养老机构340余家(含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42家)、幸福晚年驿站620余家、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近1000个。
城市现代产业向郊区布局
通过强化产业联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质增效。报告指出,在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稳步提升粮菜等重要稳产保供能力,耕地数量恢复到196万亩,2024年粮食产量“五连增”、达到57.6万吨,蔬菜产量达到202万吨,分别较2020年增长100%、46%。农业和种业之都建设成效显著,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等22个重大项目加速落地,“首发”智能育种、番茄固相基因芯片等一批引领性科技成果出炉,白羽肉鸡、蛋种鸡实现“种源自主可控”,全市种业企业年销售额达到127.3亿元。
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实施一批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1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农业产业强镇、3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出台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健全农产品营销服务体系等一批惠农政策,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出台《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实施细则》,分区制定全域旅游提质升级行动计划,谋划推进多个重大旅游项目向郊区布局。2024年乡村休闲旅游收入35.9亿元,较2020年增长44.8%。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