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从“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到“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衔接传承,更是立足“十五五”关键时期,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的乘势而上。
过去5年,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为进一步“强基攀高向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未来5年,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变局蕴含机遇,挑战激发斗志。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共识在凝聚,行动更坚定。
强 基
进一步筑牢自立自强的根基
今年3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宣布,该所研究员张广宇带领团队,研制出单原子层金属,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大面积二维金属材料的制备,更打破了“金属必须以三维形式存在”的传统认知。金属成功“降维”,映射原始创新的“升维”。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新技术新赛道竞争更趋激烈,尤其需要打牢地基,从原创性、颠覆性上下功夫。
进一步筑牢自立自强的根基,破解“人有我无”困局。
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唯有靠自主创新解决“卡脖子”难题。中国北斗提供全球精准导航服务,国产操作系统助力把牢数字经济发展自主权,高端轴承让装备行业“腰杆”更硬……近年来,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一个个突破,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韧性。
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认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注重原始创新和根技术突破,从根本上解决原理性、基础性问题。
进一步增强自立自强的源头供给,不仅要有,还要强。
突破瓶颈,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张强团队成功开发出一种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构筑出能量密度极高的高安全聚合物电池,为开发实用化的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固态锂电池打开新思路。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
基础研究经费较2020年增长超过70%,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在“十四五”积厚成势基础上,“十五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提出“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加大长期稳定支持”,指明方向和着力点。
“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最主要的源泉和根基,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要从强化稳定支持和鼓励自由探索着手。”有关专家认为。
基础越夯实,发力更全面。从“强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原始创新导向”,到“优化有利于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环境”,再到“产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基础研究发力指向一致,就是要增强原始创新。
“原始创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将发挥关键引领作用。”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说,“科技工作者要更加重视‘从0到1’的创新突破,形成引领未来的发展新优势。”
攀 高
抢占科技制高点
美国《时代》周刊最近发布2025年度300项最佳发明榜单,涵盖人工智能、机器人、可穿戴技术等多个前沿领域,中国20余家科技公司及其创新产品入选,包括宇树科技、深度求索、华为等。
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涌现出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部分模型准确率突破95%,打造百余个标杆应用场景,努力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持续夯实数字中国底座。
放眼世界,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建成科技强国又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步,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不言而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部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产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十五五”规划建议对“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作出重点部署,设立“并跑领跑领域明显增多”的明确目标。
抢占制高点,比拼的是创新硬实力。
今年6月,“深海一号”二期大气田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的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的建设,带动我国深海油气开发领域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推动我国深水油气开发从跟跑迈向领跑。”中国海油研究总院副总经理、钻完井总工程师李中说。
“嫦娥六号”实现全球首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返回、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特高压输变电世界领先……这背后,是中国创新持续向高处登攀的硬实力。
抢占制高点,更考验创新体系能力。
今年10月,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从大漠戈壁腾空而起,奔赴中国空间站。飞船入轨后,仅用3.5小时完成与空间站对接,刷新交会对接最快纪录,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第七次“太空会师”。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巨大成功,背靠的是整个国家的航天工业体系、人才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的成功。
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增强体系化攻关能力。未来5年,全球科技竞争更加激烈,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必须要完成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化能力”的系统性构建。
“关键要跳出‘单纯集中力量攻关’的传统认知,既要强调通过国家、政府统筹集聚多方力量攻坚克难,更注重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完整创新生态构建。”上海科学院研究员刘小玲说。
抢占制高点,高水平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最大底气。
5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与241家龙头企业共同组建研究院,形成了大学“出团队、出设备、出场地、出保障”,企业“出题、出资”并全程参与的模式,累计联合开展2500多项难题攻关,培养2000多名工程硕博士。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必须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格局。
2024年,我国高被引科学家达到1405人次,比2021年增长了50%,占全世界的1/5。在“嫦娥”探月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青年科技人才已“挑大梁”“当主角”。
“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重大举措,将持续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动力活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美芳认为:“从学校层面来讲,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产业一线,在产业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从政府层面来看,教育部门和科技部门要强化协同机制,出台更多政策推动落实。”
向 新
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当一只产自浙江金华永康的保温杯抵达欧洲港口时,它所携带的精确到小时级的“碳身份证”,向全球客户证明着自身的绿色竞争力。
这份由国网金华供电公司通过技术攻关精确计算的“碳足迹”报告,能够动态、真实地展现消耗1千瓦时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推动企业积极使用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提升产品“绿色属性”,进一步增强“浙江制造”出海的底气。
产业的“含新量”“含绿量”,提升经济的“含金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8%,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十五五”时期必须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新质生产力正是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发展的基本路径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面对高质量发展和大国博弈新形势,必须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必须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得更深。
在毛乌素沙地,应用智能技术成果后,陕煤集团曹家滩煤矿的井下采煤作业今非昔比,单个工作面产能提升幅度有望超过60%,资源回收率最高可达95%。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如何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于博认为:“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具体举措,从全链条上打通产学研合作梗阻。”
必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更好把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注水、洗杯、泡茶、倒茶、端茶……1分多钟时间,软体机器人流畅丝滑地制作完成一杯香气四溢的茶。动作柔韧灵活的“秘密”,就藏在软体机器人的蓝色柔性夹爪中——能够模拟人手精准抓取。拥有200余项知识产权,让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行业中声名鹊起。
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等具体举措,为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供更多制度保障。
必须打造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不断提升创新策源力、引领力。
孵化在合肥,联合上海研究院所起草行业标准,与杭州、连云港等地企业合作实现产业化……9年时间,合肥高新区的安徽云玺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在长三角地区走通了从研发到产业之路。
全国一盘棋,才能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北京原始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上海产业创新实力快速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创新集群;成渝、武汉、西安区域科创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十四五”时期,初步形成高地引领、梯次联动、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格局。
“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布局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十五五”规划建议作出进一步部署。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表示,加强对区域科技创新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支持地方探索形成既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又适应地方特点的创新发展模式,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准确把握历史方位,锚定奋斗目标,未来5年极具挑战,更大有可为。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奋发进取,中国的科技实力又将迈上一个大台阶,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本报记者喻思南、王昊男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