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撑“十五五”高质量发展 新提法释放新信号


“十五五”期间,财政、货币政策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受到广泛关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十五五’规划建议”)全文10月28日公开发布,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的是,“十五五”规划建议并未提出明确的经济增速目标,而是要求“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并新增了“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持续增强,经济增长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等表述,从而使得“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对于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十五五”规划建议也明确指出,要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并要求“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这意味着“十五五”期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不会搞大放大收,避免给将来留下高通胀、政府债务负担过重,以及金融风险隐患等问题。总体上看,“十五五”期间财政、金融政策会保持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建议,要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破除利率传导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同配合,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市场主体。三者相互支撑、有机衔接,将为金融强国建设夯实制度基础,助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扩张性财政政策延续

过往几份中央五年规划建议中,对于财政方面的第一句表述基本都是关系到财税体制层面。比如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而“十五五”规划建议第20条在部署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时,涉及财政方面的第一句话是“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这一表述变化背后释放什么信号?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杨志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宏观经济治理这一视角下,积极财政政策所强调的“积极”,是指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作相应优化。同是扩张性政策,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则更至关重要,财政正常运行是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也是为党和国家事业提供充分财力保障的内在要求。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刘蓉告诉第一财经,“十五五”规划建议对财政工作的表述转向,是应对国内外新形势的必然选择,也反映当前逆周期调节的需求迫切,需要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补贴消费等来稳住经济基本盘,培育新动能,并规范债务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保障财政可持续性。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876亿元,同比增长0.5%。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

目前中国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为92.6万亿元,政府负债率为68.7%。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第一财经分析,“十五五”时期中国财政面临多重挑战和任务,既要缓解短期财政尤其是地方财政的紧平衡问题,又要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还要支持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落地,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需要将政策优化与财税体制改革相结合,持续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不断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

“此次‘十五五’规划建议对财政工作部署,意味着未来一个时期更加突出了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范子英告诉第一财经。

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作为金融强国建设的核心环节,完善中央银行制度被“十五五”规划建议列为该板块的首位重点工作。

研究报告认为,金融强国的内涵为“六个强大”,即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十五五”规划建议据此作出相应部署,并提出构建“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报告金融工作情况时表示,下一步要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健全科学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系,持续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健全覆盖全面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不断拓展宏观审慎管理的覆盖范围。

“十五五”时期的改革更注重制度设计的系统性与前瞻性,关键突破点在于机制创新。潘功胜表示,目前已形成初步方案,拟将宏观审慎评估(MPA)拆分为两部分,分别聚焦货币政策执行情况评估与宏观审慎和金融稳定评估,这一调整将进一步厘清政策目标边界,提升调控精准度。

首席经济学家明明预计,未来五年央行将继续深化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改革,并优化和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十五五”时期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的核心环节。当前货币政策在传导机制、中长期利率调控等方面仍存挑战。比如,虽然央行通过LPR改革等措施引导中长期利率下行,但市场对未来经济走势及政策预期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影响了利率传导效果。

对于未来政策走向,王青认为,货币政策方面,未来一段时间有望保持适度宽松的主基调,更加注重政策利率的价格型调控作用,畅通利率传导机制,持续引导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下降,激发市场主体内生性融资需求。这也是当前促消费、扩投资、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一个重要发力点。

货币财政协同提高居民消费率

消费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未来五年大力提振消费是宏观政策的重要发力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漆云兰表示,与国际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相比,我国消费率长期偏低。“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意味着未来五年将通过政策协同、制度优化和产业升级形成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以提升消费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供给水平和改善消费环境以提升消费意愿,最终实现提振消费。

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消费在两个大循环中的作用,也意味着消费的定位相较“十四五”有明显提升。

在拉动消费方面,财政及货币政策今年已经有过不错的“战绩”。

前不久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5%,比上年全年提升9个百分点。其中,今年分四批向地方下达了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力扩围,以“真金白银”助力居民消费需求释放。

今年8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这一政策精准落在提振消费的关键节点,推动“有意消费”转化为“有力消费”,形成规模消费的拉动势能。

“十五五”规划建议还明确提出,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增加政府资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完善促进消费制度机制,清理汽车、住房等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建立健全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管理办法,落实带薪错峰休假。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市场流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陈丽芬认为,上述部署意味着将政策红利精准滴灌至居民手中,通过加大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有效减轻居民生活负担和未来不确定性,从而释放出被抑制的消费意愿。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