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0月28日)沪指一度站上4000点,能让指数突破10年高点的,科技是第一大功臣,现在科技几乎是串连上了AH市场,从而让中国资产整体表现的都非常不错。
但整体来说,港股表现相对来说更好一些,年初至今(2025年1月2日至2025年10月25日),的涨幅是18.44%。恒生指数的涨幅是30.41%。
港股表现更好,有几个因素。比如,港股的估值确实会低一些,上涨空间更大。以及南向资金持续流入。

我整理了一下2019年至今,南向资金净流入数据。可以发现,自2024年四季度开始,南向资金的流入速度明显加快。
A股投资者的积极参与,也给港股贡献了更多的流动性。
01 把握低估值的港股科技股
当然,港股市场能吸引大量资金南下,也离不开一些特点鲜明的“优质资产”。
比如估值相对更低的芯片公司。
其实芯片这种科技行业本身,投资逻辑是很硬的,首先,政策支持力度高。
刚刚结束的会议,多次提到“科技自立自强”,而芯片行业,作为科技国产替代进程中最关键的一环,确实承载了很多经济、甚至战略上的价值。
其次,技术持续突破,比如,新凯莱宣布可量产28nm光刻机。
并且多款芯片制造环节的设备,比如外延沉积设备EPI,原子层沉积设备ALD以及薄膜沉积设备CVD等等,也可以实现100%的国产化。
所以,芯片既有政策方面的支撑,又有较强的产业化预期。
但问题就是,A股芯片产业链的估值,确实太高了,个股方面,我统计了一下目前同时在AH两地上市芯片股的估值情况。
可以看到,A股估值确实贵,甚至部分个股的市盈率超过1000。

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25.10.24
而指数方面,截至2025年10月24日,科创50指数的市盈率,也超过180倍,处于历史极值水平。
反观港股,大家比较熟悉的,国产芯片代工龙头公司,在A股的市盈率接近250倍,而港股只有140倍。
在一些比较特殊的个例中,A股的估值甚至比港股估值贵接近1倍。
现在港股还有哪些指数是聚焦“半导体芯片”且估值还算合适的呢?目前发现的一只是中证港股通。
这只指数聚焦于港股芯片半导体,目前的市盈率,大概是40倍左右,处于近3年51.92%分位点,同时也低于创业板、纳斯达克等全球主要科技指数。
另外这只指数很有意思,就是港股科技相关的指数中,多少会包含阿里、腾讯、美团等这类大市值互联网企业。
但这只其实是完全没有互联网企业的,指数是由“70%硬件+30%软件”构成,主要是投向港股“半导体+电子+计算机软件”这类AI硬科技行业。

数据来源:中证指数官网
目前这只指数好像公募并没有扎堆去发产品,唯一挂钩的ETF是最近新上市的港股信息技术ETF(159131),另外这只还是T+0交易,对于这类弹性较高的行业来说,应该还是比较吸引人的。
02 投资体验更好的港股科技资产
另外公募现在对于港股科技资产布局的不少,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是恒生科技,以及港股通互联网这两个指数。
我也对比了一下,港股通信息技术,与恒生科技、港股通互联网的历史收益。

数据统计时间:2023.1.1-2025.10.24
自2023年1月3日,至2025年10月24日,港股通信息技术指数的区间收益为92.76%,跑赢恒生科技46.77%的收益,以及港股通互联网32.5%的收益。
展现出更强的进攻属性。
这也跟指数的持仓风格息息相关,我整理了一下指数的前十大重仓股, 可以看到,指数的集中度还是比较高的。
比如第一大重仓股,最新的权重超过20%,而前十大重仓股合计权重也超过70%。

所以,相比于恒生科技等指数,港股通信息技术指数集中度更高,平均市值更低,且对于港股AI硬科技,有更高的锐度。
比较适合专注于港股AI赛道的投资者。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锐度高,弹性大,那么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回撤也会更大。
我做了一个数据统计,自2023年1月3日至2025年10月24日,港股通信息技术指数的最大回撤是-36.31%。
这个表现,好于恒生科技指数-37.55%以及港股通互联网-48.49%的最大回撤。
半导体芯片,是今年市场的一条强主线,这点毋庸置疑。
但是A股的高估值,也是事实。
其实对投资者来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上车芯片半导体投资机会的同时,也能留出一定安全边际的产品。
所以对于半导体芯片继续看好且又希望估值适中的,那么港股首只聚焦“半导体芯片”等硬科技赛道的港股信息技术ETF(159131)倒可以看看。
毕竟T+0、又是少数不含“腾讯、阿里”等大市值互联网企业的港股相关科技指数真的太少了。
(来源:硬核姬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