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邯郸日报)
转自:邯郸日报
吉卫东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峰峰矿区煤炭、建材和陶瓷等工矿企业众多,那时娱乐活动较少,各企业都成立自己的放映队。在笔者居住的工人村里有一大片空地,平常作为篮球场用。印象深刻的是每到夏日夜晚,这里便成为露天电影乐园。
“放电影啦!”消息传来,顷刻间便钻入每个孩子耳中。虽然不知要上映什么电影,我们仍从筒子楼的家中快速跑出,早早地去抢占银幕前排位置。有的抱来小板凳、马扎子,有的就地取材拿砖头、石块,有的甚至捡来破瓦片、干树枝和土坷垃等,急匆匆地去划定自己的“座位”。这一块是我的,那一块是你的,界限分明,有时还要为了一指宽的地界与邻人争辩几句。然后才急忙跑回家扒拉几口晚饭,生怕自己的领地被侵占。
夜幕降临,随着放映机上的胶片盘旋转起来,“咔嗒”作响,一道闪亮的白光刺破夜色,照在幕布上。人头攒动产生的喧闹声,顿时安静下来。记得上映的经常是抗战题材的黑白影片,有时一晚上能连放两部片子,看得真过瘾。像《小兵张嘎》《鸡毛信》《铁道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和《地雷战》等,远远地就能听见,激烈的枪声、喊杀声、爆炸声和军号声纷纷从银幕上迸发出来,有身临其境之感,看得大家热血沸腾。还记得我们嘴里含着5分钱一根的冰棍,屏息看着《鸡毛信》,影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们被儿童团员海娃把信件绑藏在大绵羊尾巴后面机智送信的故事所感动。《铁道游击队》中英雄中弹了,便一齐叹息;鬼子被歼了,便鼓掌叫好。有时看到一半,天上飘下毛毛雨,放映员为放映机撑起了伞或蒙块塑料布,湿漉漉的银幕上,人影变得模糊。但很少有人离去,依然看得津津有味,时刻与电影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恍若银针的雨丝在光束中闪烁,倒是给露天电影添了几分真实战场的氛围。
我和小伙伴们最爱绕到银幕后面去。那里观众少,影像全是反的,让人觉得很独特。从背面看,觉得英雄们的背影格外挺拔,而敌人的面目就更丑恶了。有时一阵大风刮来,银幕便鼓动如帆,上面的人与物都跟着扭曲变形,英雄的脸拉得老长,鬼子身子则畏缩成一团。若是风太大,银幕险些被掀翻时,便有大人赶忙上前拉住绳索系牢。
依稀记得在《小兵张嘎》中,当嘎子用木头枪成功“缴”了真枪后,“你这小木枪,不也挺管用吗?”罗金保对嘎子的鼓励,幽默风趣,赞赏了嘎子的机智勇敢。那时玩具奇缺,有样学样,我们就找来木头块,自己刻制出“手枪”,系上红布条,人手一把,插在腰间,见人就炫耀一下,觉得神气极了。
影片中日本胖翻译官,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广为流传,生动地表现出他仗势欺人的嚣张和丑恶嘴脸:“甭说吃你几个烂西瓜,老子在城里吃馆子都不问价”。罗金保则不露声色地回应了这句话:“这年头,没听人说?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看完电影,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一起扮演这两个角色,模仿两人对话,学得惟妙惟肖,逗得大人哈哈大笑。这句台词一语双关,既是对胖翻译官的严正警告,也暗示了所有侵略者都会受到最后清算。
《地道战》和《地雷战》这些经典影片令我们百看不厌,展现了我军民利用地道和地雷等游击战术与日寇斗争,让日寇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后来参加工作了,才知道家乡峰峰山底村就藏有户户相通、街街相连的“地下长城”。是我国目前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地道系统。据资料记载,1942年,日军为封锁抗日根据地,在峰峰镇和彭城镇挖了40公里的封锁沟。山底村处于敌占区与抗日根据地之间的拉锯争夺点上。1943年山底村民在原“躲金洞”基础上挖成总长15.6公里的地道,1943年首次地道战中,山底民兵利用暗堡、陷阱等战术击退千余敌人。1944年9月,日伪军再次围攻山底村,民兵利用地道从暗堡、树洞等处反击,歼敌近千人,战绩辉煌。山底人民依托“地道战”“地雷战”,创造出游击战争的一个很重要的——“你打不到我,但我能打得着你”的战法,粉碎日伪军数十次“扫荡”,相关事迹曾多次被《新华日报》(太行版)报道。1965年,为拍摄电影《地道战》,剧组在山底村体验生活、搜集素材达半个月之久。电影中的民兵队长高传宝,人物原型就是山底村民兵队长刘玉宝;区长赵平原,人物原型就是山底村磁武县一区区长赵庭训。据不完全统计,《地道战》观影人次累计超30亿,即便放在世界电影史上,创造的观看纪录也屈指可数!“兵民是胜利之本”,这句话用在《地道战》中最准确。如今漫步山底村中街道,空中依然飘荡着那气壮山河的歌词:“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游人能看见街边老槐树上的大铁钟锈迹斑斑,鬼子炮楼斑驳颓丧,巨大的地雷造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可亲手抚摸那石磨台、灶台铁锅下伪装成的“进出口、射击孔”。当地通过修旧如旧,打造红色景区,再现那段浴血抗争的历史,让后人时刻铭记:一寸山河一寸血,永不能忘!
山底村正发生着山乡巨变,已成为一处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亲子游、研学游如火如荼,孩子们身穿八路军服装,亲身探秘钻地道,驴槽、柜子、床、井口都有可能是地道的出口。沉浸式体验那抗日烽火和硝烟……
岁月流转,曾放电影的那片空地,早已被几栋现代化高层楼房和绿地花园所占据。今天的孩子们,坐在现代化的影院里,或通过手机看着抗战剧。但我觉得好像缺少点什么,认为他们体会和理解不到我们童年那种乐趣。
每当回忆童年时,已两鬓斑白的我,脑海中就会回想一幕幕抗战题材的露天电影,总感到有一种精神在心底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