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湖晚报)
转自:南湖晚报
N徐志平
《海宁州志稿》收有清代乾隆皇帝四次巡视海宁的六七十首诗,详细介绍了他视察海塘、了解海潮情况及修筑鱼鳞海塘带来的困难和问题,商讨解决的办法,最后拍板决定不惜工本修筑,以使海塘一劳永逸。
当时浙江的地方官员在对海塘修筑有多种不同意见,对建柴塘还是建土塘或是建鱼鳞石塘,建鱼鳞石塘面临材料的紧缺、工程的浩大、筑坝地基等诸多棘手问题,大臣各有主张。决定权自然在乾隆这里。他通过反复调查研究,最终做出决定。用今天的话来说,是深思熟虑的科学决策。正如他在《南巡记》中所说,兴修水利、治理海塘这样的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是“宜迟莫速”之事,必须“慎之又慎”。
乾隆在首次来海宁的诗中说,“切忌道旁论,不如目击凭。”不能光听汇报,须考察实际。所以他多次亲临海塘,探勘尖山、塔山,在视察后汇总各种不同意见及自己所见,亲自撰写了《御制阅海塘记》,刻成石碑,以作验证。表示刻碑的目的是“以识吾阅塘咨度者如是,固不敢以己见为必当也”。认为虽经实地考察,但自己的看法也未必完全妥当,必须反复观察,取得可靠的凭据,才可以作为决策依据。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乾隆的权威是无可争辩的,但在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上,他却如此大度,这种态度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