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食遇到文化


(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中国人常讲“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千余年来中国人的头等大事。饮食跟我们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舌尖上的记忆是深入骨髓的,以至于无论是宫廷庙堂还是草野民间,人们对吃都是孜孜以求。从古至今,文人对吃的文化便予以足够的关注,自古以来就名家名作辈出,诸如《诗经》《楚辞》《齐民要术》等名著,诸如苏轼、兰陵笑笑生、李渔、袁枚、曹雪芹等古代名家,到现当代的梁实秋、汪曾祺、金庸、陆文夫、唐鲁孙、蔡澜、陈晓卿、葛亮等,其都有读之口舌生津的美食佳作。这些名家名作呈现出的美食,绝不拘泥于美食对象本身,而是以其为主体生发出活色生香的生活面貌,将美食熔铸在日常里。当美食遇到文化,本身就很值得期待。

  人类的一切生活与生产活动,都要先以填饱肚子为开始,这也让人们对食物萌生出天然的依赖感、信任感、崇拜感。甚至对于一些人来说,比起纷繁复杂的人世间与人性,他们更相信打小建立起来的强韧饮食记忆,那是一辈子难以忘掉的酸甜苦辣咸。以至于,在一定时期与一定范围内,人们宁愿相信美食带来的客观感受,也不愿意相信对方或善意或卑鄙的言辞。

  《餐桌上的文化课》沿着时间脉络梳理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诸多细节的考订让我们对本已有所闻的典故有了关于美食方面的全新认知。比如“颜回炊饭”,当颜回用甑炊饭的时候,有几粒尘土落到了甑里,于是他就用手把落了尘土的饭捞出来吃了。子贡刚好看到这一幕,误以为颜回在偷饭吃。但孔子相信颜回的人品,认为他这么做一定事出有因。他让颜回把饭进献给祖先,颜回解释了饭里落灰的事情,说不洁净的食物不能进献给祖先,但扔掉又可惜,自己便吃了。书中的美食故事不仅让孔子与颜回等人的形象活灵活现,也让我们从这个故事中看出:“古人用甑煮饭时,很可能不盖盖子。”

  食物与人是一直相生相伴的,食物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妙用也令人心生赞叹。在小说中它可以有力推动情节,构成巨大悬念。在随笔作品里,它同样是各类精彩纷呈故事的主角,从而串联起文章的跌宕起伏。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因为牛一直作为耕地的主力,所以吃牛肉是一件风险系数极高的事。人们只有在牛年老体衰不堪驱使后,向官方申报,经官方检验批准后才可以屠宰。可是老牛的肉质非常粗硬,干枯如柴,吃到嘴里难以下咽。好吃的嫩牛肉必然取自年轻的牛。可为什么在一些小说中会经常看到“来二斤熟牛肉”的描写呢?《餐桌上的文化课》告诉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吃牛肉,地方官差抓捕不过来,所以民间吃牛肉的现象一直无法禁绝。有些正规经营的饭店、酒馆可能也会卖些牛肉,地方官差在执法时就算发现了,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先人学会了用火,告别了“茹毛饮血”时代后,饮食逐渐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人们通过对环境的适应,对世界的认知,陆续栽培出各类粮食、蔬菜、水果,养殖了多种牲畜、水产,发现、发明与引进了诸多调料,让餐桌变得愈加丰盈。与此同时,人们通过发挥自身想象力,把自然界的天然食材、人们种植的食材等,通过烹饪与加工,变成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这一切汇聚到一起,就形成了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饮食文化。于是,在《餐桌上的文化课》里,我们随着作者的笔端看到了“南米北面”“荤素搭配”“茶余饭后”“烟火滋味”,无数次口舌生津,无数次惊叹于祖国处处是美食,处处是吃货。


评论列表 0

暂无评论